浅述大关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014-04-29唐庆泓程安富袁邦前
唐庆泓 程安富 袁邦前
[摘要]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30%以上,杂交良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杂交水稻 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64-02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1万亩,大关县8镇1乡都有水稻种植,坝区、山区都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0%以上,杂交良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水稻在两个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适合我县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
根据当地生态、生产、经济等条件及栽培水平和病虫害发生危害等情况,选用通过审定,并经引种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能力强、抗倒伏、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
二、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生产实践证明,培育壮秧应以肥培土、以土保苗。在水稻育秧上应大力推广应用旱地育秧技术,结实率高具有早生快发,无明显的返青期,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强、结实率高等特点。水稻育秧苗床要多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农家肥营养成分全面,有利于水稻秧苗生长。
1.壮秧 标准
根:根系发达、粗短、白、无黑根。苗:基部粗扁、苗健叶绿,叶片上冲而不披散。生长旺盛,,群体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苗体有弹性,叶片宽而挺健壮、叶鞘短、假茎粗扁,到秧龄30天达到3个以上分蘖,苗高适中无病虫。
2.播种
2.1种子准备
选购经过审定,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抗病虫能力强、抗倒伏、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
2.2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旱地或菜园地作旱育秧苗床地。提早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按1.5-1.6米理墒,沟深30厘米,厢高15厘米;按每亩苗床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500-2000公斤、普钙50公斤、钾肥5-8公斤作底肥,提前20天左右将农家肥与普钙充分混合堆沤发效,施肥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平整墒面等待播种。
2.3浸种催芽
浸种前将种子摊晒1-2天,再用3%的多菌灵液浸泡12小时,清水淘洗,直到水变清时开始浸种。一般要浸泡3天,每天用清水淘洗3-4次。3天后将种子淘洗干净,,再用50-60℃的水将种子预热,用湿麻袋把种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温,温度保持在30-35℃,24小时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逐步降温至20℃左右,摊开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练芽一天,即可播种。
2.4播种
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当气温稳定通过10度以上即可播种,就我县气候环境条件,播种期应安排在4月上旬为宜;播种:稻种做到稀密均匀,每亩苗床播种10-12公斤为宜。播种后搭棚盖膜,保湿保温,防止由低温引发的烂芽烂秧,减少生产损失。
2.5苗床管理
除草:水稻播种后,苗床出现杂草要及时除草,除草采用人工轻轻拔出杂草,防止伤及稻秧。
水肥管理:从播种到2叶期前保持苗床湿润,2叶期后要控水降湿防病。当苗床出现土干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或秧苗开始卷叶时,应在早晚揭膜灌水,高温天气中午揭膜通风降温防止烧苗。在2叶期每亩施尿素5公斤作断奶肥、促进生长健壮;在4叶期?每亩施尿素7-8公斤、钾肥2-3公斤促进分蘖;在4-5叶期进行炼苗,准备移栽,移栽前3-4天每亩施尿素1.5-2公斤作送嫁肥。
三、移栽
1.精细整田 施足底肥
在水稻收割后及时翻犁,翻埋残茬。移栽前再进行犁耙。精细整田达到平整,做到“灌水棵棵青、排水田无水”。 施足底肥,坚持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移栽前结合稻田翻犁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结合耙田施普钙40-50公斤,钾肥8-10公斤作底肥(或施用水稻专用肥40Kg/亩)。
2.移栽
2.1秧龄
旱育秧宜适当早栽,宜栽中偏小苗,以苗龄30天左右移栽为宜,因旱育秧根系发达,秧苗过大,在起苗时容易造成根系损伤。
2.2合理密植
根据稻田肥力的高低,确定移栽密度,移栽时视秧苗分蘖情况,每塘栽带蘖苗1-2苗。
双行条栽:大行30-33厘米,小行15-20厘米,株距15-20厘米. 1998-2000年在我县翠花镇金坪村寨子社连续3年进行双行条栽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双行条栽比常规移栽分别亩增产76.4公斤-88.5公斤,增11.2%-13.3%.
厢式栽培:按2米开厢,沟深25-33厘米,每厢5-6行,株距15-20厘米. 1998-2000年在我县翠花镇金坪村寨子社连续3年进行厢式栽培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厢式栽培比常规移栽亩增产76.5公斤-86.8公斤,增10.6%-13.1%.
抛秧:每亩抛秧1.5-1.8万苗,抛秧做到稀密均匀。1998-2000年在我县翠花镇雄魁村和干坝子社连续3年进行抛秧与常规移栽对比试验,抛秧栽培比常规移栽亩增产72.1公斤-79.3公斤,增9.8%-11.1%.
四、田间管理
1.追肥
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钾肥4-5公斤,硫酸锌1.5公斤作追肥。在移栽后10天左右追提苗肥,促进有效分蘖,占总追肥量的30%-35%;在孕穗期追施攻粒肥,占总追肥量的65%-70%;以提高结实率及促进籽粒饱满。
2.合理灌水
在水稻生长期间为促进根系发达生长良好,增强吸收能力,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气、养根活根为中心,增强根系活力为目的。返青期以适当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齐穗期保持浅水灌溉,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其余时间均以保持湿润为主。
分蘖期要求浅水促蘖,以适当晒田控蘖,减少无效分蘖,增加通透性,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在晒田控蘖时不宜重晒;干旱季节,要抗旱灌水,以免脱水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灌浆成熟期要做到干湿壮粒;黄熟期排水晒田,促进成熟,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霉烂影响米质。
五、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虫害
在我县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螟、粘虫、稻负泥虫等。
2.防治措施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农业植保工作方针。以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主,以培育健壮稻秧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灌水;及时清除遭受病虫危害的植株,,减少田间病虫基数;水稻收割后及时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破坏病虫害越冬场所,减少来年病虫基数和病虫发生率。
2.2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根据我县历年病虫害发生种类、规律,有针对性地选用农药进行种子处理,预防苗期发生病虫危害。
苗期:在移栽前5-6天,针对苗期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农药进行防治,以防止病虫害带入大田。
大田管理:加强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种类,有针对性的选用高效无毒、无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施药后保持田间5-6厘米水层3-5天。
总之,经过多年以来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总结,在水稻生产上,选用杂交良种、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搞好防治病虫害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