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探讨
2014-04-29张帅
张帅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性在我国不言而喻。而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其质量和产量关乎我国国计民生。因此,了解小麦病虫害特点并进行防治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麦 病虫害 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53-01
小麦的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排第二位,仅次于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作物。然而,小麦往往因病虫害的发生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种类,并针对其发生诱因和防治办法进行探讨,借此寻求更好的办法来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一、小麦锈病
世界上记载最早的小麦病害即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种植中最常见、危害最广的一类病害。小麦发生锈病后,植株体内的养分会受到大量的掠夺,叶绿素受到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会导致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因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如锈病发生在早期,则会对麦根、麦叶的正常生长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条锈能减产73%-85%,叶锈为49%-67%,秆锈为74%-84%。产量损失除与发生迟早,轻重有关外,还因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等条件而异。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入、选育和合理推广抗锈、耐锈品种
广泛引用世界各国的小麦种质资源非常重要。许多国外品种,除供杂交亲本外,有些可直接利用。如南大2419、阿勃、阿夫、洛夫林10号等曾在一些麦区普遍推广种植,发挥了很大作用。多数从国外引入的品种是通过和其它品种或品系杂交育成新抗锈品种来抗病
2.搞好品种的合理布局
2.1搭配种植含有不同抗原的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化。
2.2抗锈品种不足时,优先把它们安排在易发病地带。
二、麦类病毒病
麦类作物上作物的病毒病有57种,在我国小麦上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土传病毒病、红矮病、线条花叶病等,小麦丛矮病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但得病愈早减产愈重。三叶期的症状是从叶基部开始出现一至两条黄白色条纹,逐渐向叶尖扩展,植株严重矮缩,分蘖增多,而且多数未抽穗即死亡,分蘖期感病的多数能抽穗,拔节期感病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新生叶片有黄白色条纹,有的高度正常,只在心叶及其下2-3片叶上有断续的细条纹。虽然正常抽穗,但粒数减少,籽粒秕。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症状不明显。拔节期感病症状表现轻微的病株,随着植株后期生长及温度升高(一般在6月末7月初,白天温度超过30℃)常常出现隐症现象。田间分蘖增生情况和播种密度相关,早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分蘖期后感染的小麦植株分蘖增生现象不明显。
针对麦类病毒病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治虫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效果。
1.适期播种
春小麦早播病轻,其原因是灰飞虱迁入麦田时,小麦已过易感病阶段三叶期,生长后期虽仍能感病,但症状不明显,被害程度较轻。
2.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使昆虫缺少栖息与繁殖的场所。
3.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从而减少了越冬毒源。
三、麦类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大麦、黑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普遍分布于全国各地,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病粒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粮价值降低。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致呕毒素及类雌性激素等,人畜食后回引起头昏、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病粒率超过4.7%不能加工食用面粉。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从长远看,选育抗病品种是根本措施。目前的重点是搞好栽培管理,压低菌源量,并结合病情测报及时喷药。
1.栽培管理
小麦收割后应及时翻耕,促使病残体腐烂和防止子囊壳形成,减少侵染源,低湿麦田要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清除杂草,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防止麦垛发热腐烂,避免收获后损失。
2.根据预测预报及时施药
针对赤霉病的侵染主要在花期这一特点,药剂防治的重点应是阻止花期侵染。如果预报花期多雨高湿,则应在齐穗期用药。喷药次数根据当年流行程度而顶,但关键是第一次用药。50%的多菌灵和50%的甲基托布津均有效。
3.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虽无高抗品种,但品种间仍存在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地讲,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花麦12号在合江牡丹江地区表现抗赤霉病,龙麦13号适用于三江平原低洼易涝地防赤霉病。
四、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曾经是麦类作物的一类重要病害。现在由于推广种子处理和抗病品种,已大为减轻。
其防治应注意,由于小麦散黑粉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带菌种子又是唯一的初侵染来源,所以防治的关键在于减少种子带菌和消灭种子内的病菌。
1.种子处理,目前采用内吸性杀菌剂拌种防治这种病害,还能兼治其他种子带菌的病害。黑龙江省近年来用得较多的是拌种双和多菌灵,吉林省用禾穗胺拌种防效达93%,也可用粉锈宁,羟锈宁。古老的温汤浸种对防治小麦黑穗病是有效方法,但因其处理过程烦琐,且处理种子量受到限制,现基本上已不采用,但个别农场及农户仍用它。具体方法是将麦种在44-46℃温水中浸泡3小时然后取出冷却晾干即可。
2.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的种子必须经过处理,并要隔离种植。
3.选用抗病良种。
结语: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大体应对主要小麦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尚秀梅. 滦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0)
[2]王玉堂. 干旱对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和对策[J]. 农药市场信息.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