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新品种在温室内试验
2014-04-29杨青红
杨青红
[摘要]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变得高质量和高效率,促进的种植户的增产增收。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番茄新品种在温室中的试验,以期为我区大面积推广此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番茄 品种 温室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28-01
为充分发挥我区设施蔬菜生产的优势,进一步丰富我区蔬菜市场,筛选出适合我区种植的番茄新品种。2013年我站引进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番茄新品种“大粉果F1”、 西安恒丰种苗有限公司生产的番茄新品种“华冠2号”,与当地主栽品种“绿亨109”进行引种对比试验,以期为我区大面积推广此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番茄品种为:华冠2号、大粉果F1、绿亨109
华冠2号:生长势强,叶稀,果实高圆型,无绿色果肩,大红色,厚皮,硬果类型,大小均匀,品质极优,产量高,耐贮运。水平抗性好,是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的理想品种。
大粉果F1:生长势强,结果集中,果实大而圆,果色鲜亮,呈粉红色,有绿肩,脐小肉厚,不易裂果。果实品质佳,丰产潜力大,抗病性好,适合秋延、越冬及早春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栽培,全国喜食粉果地区均可种植。
绿亨109:无限生长型,中早熟,生长势强,节间趋短,叶量偏稀。 果实圆形,粉红亮丽,光滑无棱,果肉硬度极好,耐裂。 耐低温弱光,不易产生畸形果和花疤果,商品性及商品率均好。
2.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选在米东区柏杨河乡柏杨河村一队的节能日光温室内,前茬作物为毛芹菜。经土壤取样化验,该温室的土壤化验值为:有机质140.4g/kg,有效磷129mg/kg,速效氮277mg/kg,速效钾389mg/kg。
3.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16.82㎡。起垄开沟,宽窄行,一行沟宽70㎝,两行沟宽50㎝,每亩定植3400株,常规管理。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每个番茄品种的物候期、生长特性、测定品种单果重,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分析果实颜色、性状风味等品质性状。
番茄为育苗移栽,2012年11月1日播种,2013年2月18日移栽。2月27日施底肥,人工深翻20㎝。移栽前每亩施三料过磷酸钙50㎏,奥佳复合肥40 ㎏,结晶钾25㎏, 腐熟农家肥4500㎏。追肥为灌水时施用,每亩施用尿素5㎏,奥佳复合肥10㎏,结晶钾16.3㎏. 浇水为滴灌,人工除草,全生长期未发生病虫害,未使用农药.收获时,每个小区单独收获过秤,最后折算小区实际产量。
二、结果与分析
1.物候期比较
由表1可知,番茄品种“华冠2号”、“ 大粉果F1”的出苗期略晚于“绿亨109”,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收始期较“绿亨109”分别晚8-12天,“华冠2号”采收期较“绿亨109”长5天,“大粉果F1”采收期较“绿亨109”长,10天,“华冠2号” 、“ 大粉果F1”全生育期为248天,较“绿亨109”长6天。
表1 不同品种的物候期比较
2.生长特性比较
从株高和茎粗的调查结果来看,“华冠2号”、“ 大粉果F1”生长情况良好,茎秆粗壮,叶片大而厚,颜色鲜绿,但花序节间隔长。单株平均坐果数高于“绿亨109”,且后期长势强。
表2 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
3.丰产性比较
番茄产量与品种关系密切,不同番茄品种的产量不同,同一品种不同时期的产量也不同。由表3可知,3个品种的小区产量均以6月份最高,7月份“华冠2号”和“ 大粉果F1”两小区产量明显高于“绿亨109”。小区总产量折合666.7㎡显示,“绿亨109”产量比“华冠2号”高158.5㎏;“绿亨109” 产量比“大粉果F1”高3.92㎏.
表3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 kg
4.果实性状分析
番茄品种“华冠2号”果实颜色略浅,肉厚沙性强、酸味淡,切开后能明显看到发白沙性颗粒,单果重为:142g。
番茄品种“大粉果F1”果实大而圆,果色鲜亮,呈粉红色,肉厚沙性强、酸味淡,切开后能明显看到发白沙性颗粒,单果重为:150g。
番茄品种“绿亨109” 果实颜色深,肉厚,酸为重,单果重为:130g。
三、结论
由于番茄新品种“华冠2号”和“ 大粉果F1” 在我区是第一年引种试种,产量比“绿亨109”低,但在整个生育期“华冠2号”和“ 大粉果F1”几乎不得病,生长势特别旺盛,果实圆整,色泽鲜亮,大小均匀,品质佳。果实硬度好,耐储运,深受市场欢迎。但该品种生育期长,属于晚熟品种,建议明年继续做好该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把育苗期提前7-10天。
参考文献
[1]李红,聂爱湘,古丽皮热斯,党同昂,胡芳. 温室秋延晚番茄新品种引种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1,04:65-66.
[2]聂书明,杜中平. 西宁地区温室番茄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J]. 北方园艺,2011,21:32-33.
[3]康学智,张小琼. 日光温室番茄新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