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不发达地区医学专科院校图书馆的应用1
2014-04-29穆亚梅苟炜
穆亚梅 苟炜
[摘要]:笔者以甘肃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了当前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阐述了在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中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前景和措施,分析了物联网技术使用的重要意义和方法,说明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成熟使用不仅是引进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高校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物联网;不发达地区;医学院;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Based on gansu province of out med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medical college library and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and presents prospect and measur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in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nd shows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mature us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introducing new technology, using new technology, therefore is a good star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Underdeveloped Areas ; Medical College; Library
物联网曾又名为传感网,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即已出现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的响亮提法,吸引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物联网即是指通过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设备,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进行物品的标识与感知,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通讯,由此而实现了对物品及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型的图书馆正在悄然兴起,随即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已由现代新型的图书馆逐次取代。计算机管理给图书馆空间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而校园网、互联网等网络的链接,也进一步地促进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集成了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数字化图书馆,只能实现将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数据化的存储、管理和组织,及对数据的有效访问、文件检索、数字化资料在网上的发布和传送等功能,其馆藏文献管理与服务却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方式阶段。这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隐含的问题与缺陷,就使得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
1图书馆物联网的涵义
图书馆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物品(包括图书馆自身)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对图书馆物品智能化管理的网络系统。广义的图书馆物联网则指在图书馆内部物联网的基础上,将与图书馆相关的物品纳入图书馆物联网系统,并实现图书馆馆际物联网连接及构成整体物联网节点系统的网络系统。[1]
基于此,针对不发达地区医学专科院校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物联网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即为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运用实施既推动了学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健康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即对此展开如下研究。
2不发达地区医学专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现状
以甘肃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由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建设长期受到资金投入和技术实施力度不足的影响,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均存在严重问题。在硬件方面,馆舍面积仅1.7万平方米,设有流通书库、工具书库、外文书库、过刊书库、采编室、典藏室、文献资料室、现刊阅览室等场馆。但学校图书馆目前馆藏量只有32万余册,具体包括图书、期刊、典藏文献资料、电子图书四大类。其中电子图书12万余册,包含电子期刊1 000余种,而纸质图书馆藏量只有近20万册,其中还包含800余种中外文期刊。
近几年,学校图书馆建设主要集中在图书量的增加上,在软件即管理手段和策略方面,目前主要还是借助于图书的条形码扫描技术。也就是,通过在每一本图书中置入一个唯一的条形码,并使用条形码扫描设备将图书进行登记入库,再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对图书信息进行编辑和处理,以完成图书的借阅归还。这种条形码扫描技术和图书管理系统的实际联合应用,是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图书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图书的借阅和归还率,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面对海量的图书信息和频繁的借阅过程,这种管理模式提供的效率并不高,而管理的成本却不小,因而需要配备大量人力物力。
2.2存在的问题
2.2.1图书管理员日常工作量大
在基于条形码扫描为主的管理过程中,图书管理员的日常工作量很大,而且存在重复劳动。具体过程可描述为:每本图书都要经过粘贴、扫描条形码的基础工序,再对图书进行入库处理并修正完善条形码信息后才能进行借阅使用,其中期刊类图书在实行过刊处理时,还要再次重复上述工序;在图书流通借阅和归还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也必须逐本进行条形码扫描;并且,于每学期开学及期末进行图书核查时,图书管理员也需重复图书扫描工作,再按图书类型重新归架。这一过程就使得图书管理员的劳动大大增加,工作效率在管理技术未获更新的状态下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
2.2.2检索困难
医学类专业书涉及的科目繁多,但是现有图书管理系统中对植入的条形码进行信息编辑时,其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是相对有限的,这就无疑造成图书资源管理的局限性,使得在查阅书籍时会搜索到过多的相关结果,因而必然需要一定时间用于甄别,给读者的借阅带来额外困扰与不便。
2.2.3缺乏个性化服务
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只能提供读者近期借阅情况,所有信息只包括简单的姓名、院系、借书日期、还书日期等条目,而对于读者经常借阅的书籍却未做记录与分类。在图书馆借阅服务过程中,对读者借阅情况分析、汇总的缺失,就使得个性化服务的提供也关联性地缺位,进而也就限制了馆藏图书借阅率的提高。
2.2.4图书安全存在隐患
图书安全管理主要指图书资源的防盗、防火等。条形码技术只能进行基本的信息管理,图书的防盗主要还是通过给图书加装磁条来实现。但是磁条的使用却存在着使用距离的限制,同时对湿度、温度的要求也较高,因而图书丢失现象仍会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
3在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图书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及采取措施
3.1资金、技术双投入
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的困难,以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升专已十年,在图书馆投资上倾注了相当规模的管理支持,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目前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在资金和技术投入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政府协助投入,加强技术上的指导、监督,助益地方高校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图书馆。
3.2RFID图书管理系统建设
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包括: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及硬携式盘点系统、智能分拣子系统及安全门检测系统。[2] RFID引入物联网技术之后,图书馆的图书存放结构即已完全打破,图书的存放结果亦将不再重要,每一本图书的具体存放位置可以规划在不同的区域,图书的整体管理结构则有赖于图书内置的传感节点与图书馆信息管理节点的互动通信,进而构建得到图书管理的逻辑结构[3]。通过上述这种逻辑关系,即可查阅当前馆内任何一本书的存放位置和使用状态,同时也相应缓解了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和资源扩展上所面临的困境。RFID只能馆藏系统的组成结构即如图1所示。
3.3用手机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终端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在新生入校时即以手机作为校园一卡通的智能终端,并使手机集成了食堂/超市/生活消费、校车使用等功能于一身,且经研究可知,这种技术已经臻于成熟。综上,利用手机已成为学生日常必备用品这一普遍现象,使手机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终端即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校内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完成书籍查询、续借、预约等一系列操作,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利用手机平台将新到馆图书目录以短信方式发送给读者,图书借阅率也实现了显著增长。
3.4启动自动借还服务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之后,由于图书内部均已嵌入了信息传感节点,而图书馆的借还扫描系统对这些节点的扫描是非接触式的,相对于磁条来说即能进行更远距离的探测和扫描,因此在图书借还时,读者只需在扫描系统附近经过,即可实现对图书借还,该扫描过程可以做到完全的自动化,而无需人工干预[4] 。医学生普遍课程量大、学习时间紧,启动自动借还以后,学生就可根据自己时间灵活安排图书借还。同时,通过远程传感节点进行扫描,也确保了无人值守情况下的图书安全。
3.5精确定位与自动导航服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之后,当图书馆出现乱架问题时,依靠图书的精确定位系统,则可以为读者和管理人员准确定位出其需要图书的存放位置[5]。精确定位与自动导航服务不仅可以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节约读者的大量时间,而且也能合理规划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杜绝为寻获一本书而耗费大量时间的管理难题。
3.6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依据个人喜好而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时下网购、网页浏览时大型网站提供给客户的基础性服务,而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中却普遍未设这种服务。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图书馆建设,通过图书管理系统和定位系统研究设计,则已经可以满足读者的人性化服务需求。
4在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应用图书馆物联网的意义
4.1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为全校实现校园智能化做好准备
以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大部分文化程度都不高,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认知程度也不高。而利用UHF频段的物联网技术则可实现电子标签转换等许多较为专业的图书管理流程[6]。这样不仅有利于图书管理员即时掌握图书馆工作流程,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工作效率的大幅改善。图书馆作为智能化先导,先在学校局部地方用作试点,使学生、教师及技术人员熟悉智能化系统后,再逐步实现学校智能化系统的全面覆盖,即可使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更趋便利,最终与发达地区高校获得优势上的同步及接轨。
4.2提高图书馆综合服务素质
在不发达地区,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多会欠缺,这就势必影响图书馆新技术的引进与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择取可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自助分拣、自动整序、自动排架、自助清点等工作,但与此同时却也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类培训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补充、获取新知识,同时图书馆的综合服务素质也就得到了动态、可见的提升与改进。
在不发达地区进行物联网技术培训的阻力较大,若顺利推行就得寻获一个良好的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个突破口就是“校际合作”。不发达地区学校应该就近和研究、开发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展开合作,并通过技术骨干和业务人员在不发达地区高校组织培训来进行校际合作,从而使研究、开发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得以研究联系实践,同时也使不发达地区学校直接获益。
5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21世纪高科技的领军技术,是实现生活、学习和工作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不发达地区,尤其针对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如此方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医疗环境的医护人员。图书馆物联网的应用只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开端,相信在西部不发达地区高校的建设进程上,随着政府支持的增加,大量资金的流入及大批人才的引进必定会给西部高校建设引发新的活力与动力,而且本文在提供有效的可实施方略的同时,文中研究技术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于晓梅,关绍伟.图书馆的物联网时代[J].图书馆学刊,2012,(3):134-135.
[2]黄胜国.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1(7):80-82,30.
[3]王冰.技术与图书馆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7(2):89-91.
[4]赖群,刘静春,黄力.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2(3):103-105,119.
[5]孙其博.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6]余建芳.物联网在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