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
2014-04-29孙孝鹏
孙孝鹏
【摘 要】目的:对脑出血患者基层临床急救进行探讨。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12月来自我院内科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 结果:经过及时的抢救,41例患者得到治愈,22例患者中途进行转院,7例患者死亡。讨论: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保证脑出血患者的最终康复,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内科急救;脑出血;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611-01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出血原因主要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是出血前多无预兆,起病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1]。因此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正确、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对其预后至关重要。我们对2010年6月~2013年12月来自我院内科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取时间。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3年12月来自我院内科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男39例,女31例,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3岁。对所有的患者行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脑出血,出血部位最多为半球出血,达55例,脑干出血4例,小脑出血11例。其中57例患者的出血量要小于15ml,13例出血量大于15ml。患者住院时间为10~22天。入院时,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和瘫痪,其中重度昏迷3例,中度昏迷8例,轻度昏迷17例。
1.2 方法。
1.2.1 院前急救措施。立即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瞳孔、血压、肢体功能、神经反射、体温及脉搏等,为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应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应该进行辅助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情绪躁动者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剂。转运医院途中应避免劇烈震动,并持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尤其是意识状态和双侧瞳孔的大小。
1.2.2 院内急救措施。到达急救室后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立即对其进行口鼻内呕吐物的清理、假牙的摘除及吸痰等,防止患者口鼻被呕吐物等阻塞,导致其缺氧,必要时吸氧。在抢救的同时,应尽早行必要辅助检查,如颅脑CT、MRI等,以明确诊断。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者,应给予20%的甘露醇、利尿剂,每隔6h交替静脉快速滴入,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减少药物量,滴入的速度略慢。血压应注意不可太低,以免影响脑灌注,一般认为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是较为合理的。要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及营养等的平衡,补液的量可根据患者的每日尿量+500ml计算,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量。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还需注意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等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经上述处理效果不佳者应尽早安排转院治疗。
1.3 护理。精心的护理对确保脑出血患者的尽早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不可或缺的。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细致、到位的护理,对有效预防、及时处理窒息、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发热、水电解质紊乱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呼吸、血压异常时的抢救,呕吐时的口腔清洁,痰液阻塞时的机械吸痰,不能自主吞食患者的鼻饲,定时的翻身、擦洗,口腔、会阴的清洁护理,呕吐物、排泄物的观察,等等。
2 结果
经过及时的抢救41例患者得到治愈,占58.6%,22例患者中途进行转院,占31.4%,7例患者死亡,占10%。其中17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痊愈出院。4例患者由于脑干出血压迫生命中枢而死亡,3例患者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因继续出血、严重脑水肿导致脑疝死亡。
3 讨论
中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959年全国普查平均患病率为5.11%,1979年升至7.73%,1991年则高达11.88%[2]。随着国人高血压患者的增多,脑出血发病人数亦明显增加。该病起病迅速,进展快,如果早期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通过院前、院内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如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早建立静脉通道等等,从而为后续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最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151.
[2]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