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工业现6趋势 海工风险放大成焦点
2014-04-29吕龙德
吕龙德
展会期间,本刊编辑倾听论坛,向专家请教,与业界人士广泛交流互动,试图寻求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形势。经过信息梳理,归纳起来有6个趋势,并对此充满期待。于行业而言,这既是方向,也是要求。如何适应趋势,快速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持续发展,是每个船舶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
趋势一:油价下跌,海工风险逐步放大
近年来,由于造船业长期低迷,而国际能源需求增加,油气开采投资不断加大,许多船企纷纷转向海工,掀起了一浪海工潮,并推动了我国海工行业繁荣发展,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海洋工程装备作为一个“高利润、高附加值、高风险”行业,进入门槛高,技术要求高端复杂,许多转型船企面临核心研发能力弱、低端产品竞争不强、实力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做不强的先天缺陷。
这次国际油价暴跌,一下就放大了海工整个行业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刚进来的企业更是难以言状的冲击。油气开采减缓,海工订单下降,导致很多海工企业被迫停工,经营步进困难境地。这正应了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几年前说的那句话:不知深浅,切莫下水。在这波风暴中,许多传统海工企业同样受害非浅。采访过程中,一些海工企业人员表示,为规避风险,公司已对经营策略作了调整,经济预期目标进一步调低。也有人说,石油毕竟是稀缺能源,价格下跌只是暂时的,海工市场的前景还是乐观的。不管怎样说,如果条件和实力还不足以踏入海工的,最好还是谨慎行事,否则这次油价事件就是一个沉痛代价。
趋势二:航运业向上动力明显,持续回暖可能性大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业萧条状态已有6年多,但目前一些迹象表明航运信心指数正向上攀升,供需增长趋于平衡,整体触底反弹明朗。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失业率在减少,产业制造也正在复苏,欧债危机基本稳定,欧美日经济已从低谷开始企稳,复苏势头不错。另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发展。可以说,如果未来发达国家经济实体如欧美日及新兴经济体中印等不发生大的政治、军事动荡,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是向上的,世界航运市场必将迎来暖春。
从近期看,油价下跌对航运业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将刺激运力提升,加快其复苏步伐。总之,航运市场想像空间非常大,走出低迷指日可待。
趋势三:市场分化加剧,节能环保正火热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绿色产品需求量激增,非环保产品日益受弃。这是因为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与海工及配套设备的节能环保提出了新的要求,船舶企业只有顺应这一趋势和要求,才会保证市场份额的占有,否则被市场所淘汰。目前,LNG动力船在造船业普遍不景气状况下仍拥有不俗订单量,研发该船型方兴未艾就是一个例证。对于船配行业也是如此,许多企业为适应这一形势,均加大力度开发节能环保的配套设备。此次展会中,广柴股份展示的6230SG、海施威科技展出的海洋卫士压载水处理系统等都是环保产品的佼佼者。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船舶技术,抓住机遇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第二届绿色船舶技术高峰论坛还重点对其发展方向、环保型发动机、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可以预料,未来的市场一定是节能环保产品的天下,污染严重、低技术产品逐步退出。
趋势四:行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优胜劣汰回归市场有序
由于前些年造船业盲目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危机一来使得整个行业长期一蹶不振。面对订单下滑,经济面疲软,许多中小船企纷纷破产倒闭。为了消化产能,尽快摆脱困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能消化和转移政策,包括优化兼并重组等。这些举措也正进一步加剧了劣势企业的退出,但也同时保护和扶持了那些有竞争力、资源雄厚的船企更好发展,如广船国际兼并龙穴船厂,收购黄埔文冲船舶、扬州科进船业,打造大广船。最近,国家又开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评估,公布首批白名单,继续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这必将促使造船业洗牌继续进行,新形势下的船企必然面临新的定位和抉择,优则更优,劣则淘汰。在这格局重组时期,比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能力。这正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顾问王锦连说,苗头已显现,不进则退,有的企业抓住机遇,越做越强。
趋势五:造船智能化成定势,自动化产品更新越来越频繁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技术变革的主要趋势,同样,船舶制造也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自动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一些造船业发达国家,如美、德、韩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智能造船技术开发,目前已得到普遍应用,并拥有巨大市场。
我国智能化造船还处于开始阶段,许多产品附加值较低,流连于中低端市场,竞争力较弱,但随着研发技术的提高和创新,不管是船厂、配套设备等,在产品自动化上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本次展会上所推出的一些自动化、智能化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如海南卫航通讯导航科技、中海电信、高德红外等展现的导航通信产品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能够为各种船型提供完善配置。纵观未来,船舶制造业崇尚的必然是性能更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配置更高端的产品,这是不容置疑的。
趋势六:船配核心技术缺乏,提高国产化率大势所趋
在船配业上,我国虽然企业众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少,但无论在三大主流船,还是海工装备的配套上,我们的自主品牌都很少,国产化率极低。据了解,目前,我国低中速柴油机、柴油机发电机组、增压器关键配套件大部分均为引进技术生产。此外,船用锅炉、空压机、船用泵、配电板及大多数通讯导航自动化系统配件或者是靠进口,或者是引进技术和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由于缺少自己品牌,受制于人,只能干累脏活,利润也相当低,大部分利润拱手让给他人。这对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没有配套产业的真正强大,实现造船强国只能是空中楼阁。
对此,许多船配企业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想方设法研发属于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经营利润,提升企业影响力。国家相关部门也对船配国产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2015年主流船型要达到50%~60%,海工装备要达到30%,但现在看来,这个任务还显得很艰巨。本刊编辑与一些展商谈起此事时,他们表示:配件在一艘船的造价上所占比例达50%以上,海工船甚至达60%~70%,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的损失太大了。不管怎样说,未来挖潜之路肯定是自主品牌化,减少对外依赖。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但离真正的造船强国还有很长的路。只有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全神贯注求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才有可能赶超韩日等发达国家,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