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的地方 就有长大人
2014-04-29
《高考金刊》:丁主任,您好,欢迎您坐客《高考金刊》,今年的主要招生安排是怎样的?
丁珊:长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计划数有所增加,为6200人,遵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分省招生计划数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生源大省有所倾斜。长安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录取批次主要安排在本科提前批和一本重点批次。
提前批分为:基地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防生和艺术类。基地班和卓越工程师班涉及的专业都是长安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和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本科专业。如基地班的专业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车辆工程、地质工程,3个专业全国共招生90人;卓越工程师班的专业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9个专业全国招生270人;国防生专业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4个专业全国招生80人;艺术类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3个专业全国招生120人。其余本科专业均在一本重点批次录取。另有体育类社会体育专业,少数民族预科,贫困专项招生计划,考生可登录长安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查询详细招生信息。
《高考金刊》:长安大学投档比例如何设置?
丁珊:平行志愿省份投档比例为105%,长安大学将优先使用调节性预留计划录取超额投档的考生,身体不受限、专业服从调剂不退档,最大限度保护考生利益。
《高考金刊》长安大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怎样的特色和经验呢?
丁珊:长安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建设学生实验实践场馆,密切与大型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推送本科学生进入工作环境进行实训和学习;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科学创新意识,为本科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讲座和辅修、选修、交换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学校有健全的资助体系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融入社会。在本科生招生方面设立基地班\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国际班,欢迎“院校目标明确、专业愿望强烈”的学生积极报考。
《高考金刊》:贵校有没有什么战略性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可以向考生和家长重点介绍和推荐的?
丁珊:2014年长安大学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及电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招生。长安大学的主干专业——公路交通、汽车机械、国土资源与城乡建设、土木与建筑等专业大类都是我校极具特色的专业。如公路交通类的道略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专业,汽车机械类的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国土资源与城乡建设类的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以及土木工程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高考金刊》:国防生培养教育是长安大学的一大特色,可否对贵校的国防生教育做一个介绍呢?
丁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托长安大学的优势学科培养工科专业国防生,只招男生,应届,英语语种,199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须军检政审面试达到非指挥合格。录取为国防生后每年享受1万元国防奖学金,毕业后直接晋为副连职,中尉军衔,在武警部队服役,从事专业管理和技术研究工作。根据武警部队的需要,2014,年国防生的专业调整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安全工程)、土木工程。
《高考金刊》:贵校的奖学金、助学金设置情况如何?
丁珊:第一,学校设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和体育特长新生奖学金,对高考成绩优异的新生和体育特长新生进行奖励。第二,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近百项。除由国家提供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设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及单项奖学金等多项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境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也在学校或学院设立了社会奖学金。新生入学一年后,根据年度综合测评结果,有3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奖励或资助。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获得的奖励金额可达8000元以上。
《高考金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相对其他高校,他们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丁珊:长安大学多年来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是教育部就业先进单位。长安大学办学特色鲜明、行业优势突出,学科和专业几乎都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战略产业项目,是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这都为长安大学本科生的高质量、高层次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安大学校友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哪里有路那里就有长大人,哪里有矿那里就有长大人,哪里有建设那里就有长大人!
我校的毕业生视野开阔,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我校学生就业地区广泛,80%以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单位以央企和国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