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输血不配合型统计分析

2014-04-29马成才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马成才

【摘 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推广输血前抗体筛选试验的重要性和配血方法配血流程对安全输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无开展抗体筛选试验的2008-2010年和开展抗体筛选试验的2011-2013年临床配血中盐水法和聚凝胺法不配合型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聚凝胺法检出不配合型7例,盐水法检出零例,2011-2013年聚凝胺法检出不配合性1例,盐水法检出零例,2011年开展抗体筛选试验后输血前抗体筛选检出不规则抗体7例。 结论 开展抗体筛选试验和规范血库配血方法配血流程可降低输血风险,同时对患者及母婴提供科学指导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抗体筛选;不配合型;配血方法;配血流程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99-01

输血是血液病的主要支持疗法,是多数血液病得以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1],基层医院大多无开展输血前抗体筛选试验和配血方法不统一,操作不规范,血库无固定工作人员等对安全输血带来隐患,从而造成输血中时而发生输血反应,甚至导致医疗事故。我院2011年开展抗体筛选试验后输血反应明显降低,对安全输血起到指导作用。现将工作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8-2013本院血库统计。

1.2 方法 盐水法,聚凝胺法,抗体筛选红细胞试验。三种试验均按说明书严格操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血库所有试剂入库前均做质量鉴定。

2 结果

2008-2010无开展输血前抗体筛选试验,配血中聚凝胺法共检出不配合型7例,盐水法检出为零,2011年开展抗体筛选试验后三年中聚凝胺法共检出不配合型1例,输血前抗体筛选检出不规则抗体7例。说明输血前抗体筛选可降低输血风险,同时为患者及母婴提供科学指导和预防措施。

3 讨论

配血试验其目的是检测ABO血型系统配型是否相容,防止输血反应发生。表1结果说明;盐水法只是ABO血型系统配型的初极诊断试验,其只能检测出天然抗体IgM而不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IgG使其安全性受到限制,故其结果不能作为确诊结果指导临床输血。聚凝胺法具有检测IgM和IgG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两种配血方法合并使用是目前基层医院较为安全的配血方法。

输血前和产前抗体筛选可降低输血风险,对诊断和预防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流产、死胎、自身抗体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器官移植等相关疾病有指导作用{2}。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風险与IgG的含量大小有关,抗体筛选阳性说明有不规则抗体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异性,需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配血流程也是影响输血安全的潜在隐患,为避免或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风险,在配血试验中要规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接到输血申请后认真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并记录血样接收时间双方签字。(2)配血实验前应做好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复查,配血顺序为先做盐水法后做聚凝胺法,加液量为血清两滴,红细胞悬液一滴,务必使用2%-5%红细胞悬液,其浓度过大影响结果判读,甚至造成误判(特别是夜间)。(3)“血样接收时间”和“通知临床取血时间”是配血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应完善其相关记录,它是溯源时间段的依据,也是防范医疗差错和自我保护的根本。(4)完善输血前传染病检测项目,夜间急诊输血前抽血样送检验科冰箱保存,第二天完善其相关检测项目并做好记录。

分析影响配血结果的因素:(1)冷凝剂素是影响血型鉴定和配血结果判读的直接原因。可用37℃0.9%生理盐水洗涤受检者红细胞3次,去除及附在红细胞上的冷凝集素,然后再鉴定血型和配血实验。(2)严重贫血的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很难完全析出,从而影响结果判读。血样放置37℃水浴箱或温箱15min,然后再离心,纤维蛋白完全析出。(3)聚凝胺配血中主次管加低离子介质溶液0.6ml后混匀,静置1min为实验的关键步骤。如果混合不均匀或静置时间过短,加入聚凝胺溶液后,主次管凝集不好或一管凝集另一管不凝集,则需重做实验。

成分输血具有纯度高,疗效好,针对性强,一血多用,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医用{3}。坚决杜绝“人情血”,“营养血”,“安全血”等的输注。

近几年基层医院血库在功能建设方面有了一定提高,能保证24h临床用血,二甲医院大多设立了血库(或输血科),配置了储血冰箱,溶浆机,专用离心机等设备,在医院建设和科室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随着观念的不断改变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层医院血库规范化建设,成份血使用,人员资力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龙银芳.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3),243-244.

[2]贾嫈.蒲晶淼.实用血型抗体免疫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J].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12.

[3]方晓蕾,李富奎.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