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秸秆还田地块小麦苗黄、苗弱原因分析与处理

2014-04-29王海红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处理秸秆

[摘要]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实施中部分种植户反映麦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结合实际经验总结以下几条原因和改良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秸秆 小麦苗黄 苗弱 处理

[中图分类号]S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065-01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产量,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已获大面积推广,仍有不少群众反映还田后的麦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结合实际经验总结以下几条原因和改良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还田不及时

秸秆还田要把秸秆铡成3~6厘米长的小节,保证粉碎质量,拖拉机用低档行驶,以增加粉碎时间和切割速率。玉米收获后立即还田,秸秆青绿状态,含水量较大,既易粉碎,又能保证质量,易腐熟。还田过晚秸秆干枯,水分不足,腐解过程与作物发芽、幼苗生根同时进行,秸杆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会抑制种子发芽和生长,造成苗弱苗黄。

二、秸秆粉碎太长,还田质量差

采用机械作业时,拖拉机行进过快,粉碎节长超过6厘米,与土壤混合不匀,拖拉成堆,镇压不实或未镇压,土壤较虚不利生根,出苗后难以吸收水分,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引起成片没苗或麦苗弱黄慢慢死亡。

三、秸杆还田量过大,难以腐熟

必须因地制宜确定还田数量。在较瘠薄的土壤上,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微生物少、活性不足,秸秆还田数量一次不宜多,一般(200~260公斤/亩)为宜。在较肥沃的土壤上,还田数量可达(400~500公斤/亩)。还田后要及时耕翻,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与土壤充分混合。要求耕翻超过20cm,耙平并加重镇压,避免出现翘虚现象。

四、土壤墒情不足,未及时灌水,就开始犁地翻压

玉米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水分,要及时浇水,以促使秸秆腐烂,玉米秸秆未腐烂或腐熟不完全,造成小麦脱肥。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或不分解,与作物争水,造成小麦缺水缺肥,出苗差,苗弱苗黄。

五、秸秆还田后没有补充氮肥

微生物最大活性需要合适的碳氮比。微生物每分解100kg秸秆至少加入0.8kg氮才能保证正常分解,氮含量低分解较慢,还田时应亩追施10公斤尿素。大部分农民秋季秸秆还田的地块都是白地翻压,没有施用基肥有机肥或化肥。土壤微生物在分解秸秆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过程,不增施氮肥,微生物必然会出现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从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造成脱肥,出现苗弱苗黄现象。

六、播前未采取二次翻压,深耕细耙

秸杆还田一般采用旋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加快腐熟,但要注意气温、水分、土壤类型,肥力和秸秆的腐解情况,播前确定翻压、耘耙次数,以免秸秆过长土壤过虚,导致播种过深,出苗时间长,种子养分耗尽形成弱苗,不分蘖不生根,感染病害而死亡。

七、主要采取措施

1.玉米收获后及时还田,并适当追施氮肥,结合土壤墒情适当浇水。

2.播前做好二次翻压、深耕细耙做到上松下实。

3.春季苗黄,应早追肥, 施尿素掺复合肥促进生根,浇水镇压,促弱转壮。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牛伶锐,胡长华. 小麦黄苗弱苗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 中国农技推广,2012,11:19-20.

[2]刘春贵,赵加强,杨朝纲. 小麦生产中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2,04:314-315.

[3]孙延松. 冬小麦黄苗死苗原因及管理措施[J]. 种业导刊,2009,11:35.

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年-),男 ,西华县人,大专学历,农艺师,现任西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站长,主要从事农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利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生产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处理秸秆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漫游记》诞生记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影响油田污水处理水质因素分析
视频后期剪辑制作中镜头时长的处理
声乐演唱中艺术与情感的深入处理
东风4B型内燃机车C6级维修后冷却风扇不动作原因及解决办法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