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美云语文教育思想探析

2014-04-29毕小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毕小伟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部薪火相传的发展史,老一辈特级教师以丰富而生动的语文教育实践开创了历史的先河。顾美云语文教育思想主张鲜明,意蕴丰厚,历久弥新:学语言,练思维,阐明了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回归教育常识,在生活中学语文,拓宽了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扎根课堂教学研究,自觉投身教育科研,指明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与路径;热爱学生,着眼未来,关怀青年,奖掖后进,彰显出特级教师的崇高师德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顾美云;语文教学观;语文课程观;专业发展观;语文育人观;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46-04

顾美云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迄今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田野上耕耘了52个年头。探析顾美云的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下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顾美云的语文教学观——让问号迸发思维的火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正是这种真挚的爱,让步入古稀之年的顾美云对母语和母语教育充满了一片深情:语文老师要做热爱母语的榜样,要把母语教育提升到增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师要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研究母语,传承母语,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身体那样。[1]这是一位语文教学前辈对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热爱母语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母语的学生。唯有热爱,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自觉,才会不断探究母语教育的科学规律。经过52年的实践探索与反复验证,顾美云提出了鲜明的教学主张——学语言、练思维。这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人文思潮过盛,工具训练不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是在文本内容上兜圈子,就是在写作技巧上贴标签。即便有专家提出要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但这一华丽的“转身”因难以找到正确的抓手而导致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此,我们不妨对顾美云提出的语文教学“六字真经”进行一番科学解读。“学语言、练思维”,首先为小学语文教学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言语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其次,帮助我们找到了发展言语能力的基本途径,那就是在深入探究文本意义和语言密码的过程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而这种探究活动本身应该带有思维的挑战性。

不仅如此,顾美云用自己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实践阐释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一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爱问敢问的习惯;二是引导学生有意质疑,逐步实现提问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三是注重主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2]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反复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之教”,顾美云的教学主张是不是对这种所谓教学潮流的最好诠释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顾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何等活跃,思考是何等深入。当那些孩子感到身心如此自由,学习如此有意义的时候,还会觉得学习语文无趣无味吗?当我们再认识到“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这一内在联系时,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吗?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谈到语文教学的“三问”,意思大概是: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有没有挑战?有没有发展?有没有突破?我想顾美云的课堂正好回应了这三个问题。因为这种挑战体现为学生智力的挑战,这种发展意味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种突破表现为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与变革。

大道至简,顾美云主张“学语言、练思维”,让问号迸发思维的火花,这一具有教育哲学意味的思考,无疑为当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开出了一剂良方。

二、顾美云的语文课程观——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表达。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为地把语文与生活割裂开来。这种硬伤导致了语文教学一切为了应试,考什么教什么,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卷和练习册所占据。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相反,老师的呕心沥血最终换来的是学生的厌学。为此,有很多专家极力呐喊:教育要回归常识。由此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到生活的本真状态。

顾美云提出的大语文观——“生活处处皆语文”[3],用今天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她的语文课程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语文教师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各种条件、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方面,顾美云又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做法。

譬如,让晨会课有点语文味。顾老师把每周五的晨会内容定为“信息交流”,学生把自己在一周之内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在全班进行分享,天文地理,时事新闻,总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交流完毕,学生拿出“采蜜本”把自己分享的知识积累下来。由此,顾老师教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

再如,看电影也能变出语文味。电影是蒙太奇的艺术,即一种画面剪辑的艺术。七八十年代的红色经典都往往是格式化的,黎明前的黑暗、解放区的蓝天、失败时的痛苦、胜利后的喜悦等等,这些定格化的镜头成了学生写作文的最佳参照。其实,直到今天,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是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说,那些红色电影虽然有点“八股”的味道,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基本的文学审美呢?顾老师是很有智慧的,其表现为组织学生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她还能指导学生欣赏电影的画面剪辑艺术,把电影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她的高明之处。

可以这样说,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早已成为顾老师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只要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大家对顾老师开展的以下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有意义的联想:观察种子发芽、蚕儿蜕皮;采撷新闻、编辑小报、举办演讲比赛、创编演一段相声或小品;自由写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顾老师的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发挥想象,展现出他们的智慧,享受着创造所带来的快乐。顾老师还组织学生到无锡的太湖、梅园、鼋头渚、惠山等景点游玩观光,到立交桥、建筑工地、农贸市场调查访问,到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参观学习。家乡的湖光山色、美丽的神话传说、纯朴的民俗风情陶冶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蓬勃发展的城乡建设、改革开放的喜人成就,让学生们感受到时代的脚步,激发起他们对明天的憧憬。学生们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他们的眼前熠熠生辉,使他们更深地爱上了祖国的文化和民族的语言文字。

总之,正如语文教育专家袁浩所言,“无疑,顾美云这些活动、这些举措,无不应和着时代的节拍,闪耀着先进思想和教育智慧的璀璨光芒”。[4]

三、顾美云的专业发展观——有研究就有精彩

今天,尽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们不可否认,其间也有各种形式主义大行其道。顾美云的专业成长为我们澄清了很多认识上的模糊之处。

首先,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苦练基本功。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师范学校强调的“三字一话”以及随着时代发展提出的文本解读和驾驭课堂的“两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顾美云苦练普通话为例:当年她为了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写日记都用拼音代替。所以,现在听顾老师讲话,普通话依然标准清晰,发音到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这在年轻教师中并不多见。如今,教育行政部门在设立教师准入门槛时,似乎更加偏重于学历,而对教学基本功的要求略有降低,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其次,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扎根课堂研究。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实践性技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顾美云给出了两个明确的答案:一是研究小学阶段六年的大循环教学,二是把每一堂语文课都当做公开课来上。研究大循环教学,可以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贯通整个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教师对课堂上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每一堂语文课,可以丰富和创生教学的思路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审美艺术。正是因为顾美云在课堂教学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于是便有了《鸬鹚》《鲸》等一系列享誉大江南北的经典课例。由此,我们应鼓励青年教师像老一辈特级教师那样热爱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并为他们创造更多表现的舞台,让他们牢牢地站稳课堂教学的脚跟。

第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课题研究相伴相随。当下,课题研究过于热衷形式主义的东西,很多人把学校的课题仅仅作为一种时尚的摆设或功利的追求,很多课题研究并没有真正走进教师的专业生活,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令人敬佩的是,顾美云在并不推崇课题研究的年代,自觉开始了课题研究:从1970年代的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实验到“培养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教改实验,从1980年代的听说训练到“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再到1990年代的“科学认读”实验研究,可以说,顾美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从一个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志愿兵”成为了引领不同时期语文课改的“排头兵”。

因此,顾美云的专业发展观是十分清晰的,她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专业发展历程,即从新手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再到科研型教师的成长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就是“研究”两字。

四、顾美云的语文育人观——爱洒学生,着眼未来

顾美云52年的教育生涯,始终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一面“人”的旗帜,这面旗帜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如阳光,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在她看来,热爱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句漂亮的口号,而应该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在顾美云《爱的教育》里,让我们读懂了这个时代所要倡导的很多丰富的师德教育内涵:

爱有不同的称呼。顾美云如是说:在我几十年教学生涯中,与学生朝夕相处,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青年时代,我是学生的大姐姐;人到中年,学生把我当成他们的妈妈、阿姨;年过花甲,我又似他们的好奶奶。[5]

爱就是有教无类。顾美云如是说:我热爱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暂时学习有困难的。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已经毕业30多年的学生至今还争着说:“我是顾老师最喜欢的学生!”[6]

爱的前提叫尊重。顾美云如是说: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灵动活泼的天性,尊重他们乐于质疑问难、挑战现成答案的勇气,特别尊重他们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因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7]

爱可以换得教育反哺。顾美云又如是说:我感恩学生,感恩每一个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虽有付出的辛劳,更有收获的甜蜜。正是他们常常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成了激发我克服困难、解除困惑、创造性工作的动力!在行走的路上,是他们给了我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温暖、智慧和创造的才干,让我保持一颗年轻的心。[8]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当我们遇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干扰的时候,更需要教师以极大的智慧与勇气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勇敢突围。而这种智慧与勇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的人文情怀。因此,在顾美云的教育信念中,爱是一种着眼孩子未来的终极关怀。她始终认为,基础教育一定要走轻负担高质量的道路。可以见证的是,顾老师教毕业班,在毕业会考前两个月,就不再布置语文家庭作业了。她要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休息、睡眠,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顾老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安排,各人自行复习。最终,孩子们多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

在顾美云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小学教育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为了百花争艳,为了根深叶茂,我愿做绿叶,采撷阳光,吸吮雨露,垂起绿阴,扶持花儿绽放……”读着顾老师富有诗意的文字,我们的心变得不再功利,不再浮躁。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撑起一片蓝天。

五、顾美云的人生价值观——做一片美的叶子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只要读过顾美云的《我的绿叶情怀》,每位青年教师的心中都会涌起阵阵波澜。

顾美云常把青年教师看作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比作教育广厦的中流砥柱。在退休前后,她把培养青年教师视为己任。在职时,她义务承担了两期每期四年的“崇安区顾美云教法学习班”的培训工作,为全区40多位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作业务讲座,带领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如今,大多数学员早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成为教育教学带头人。退休后,精力相对集中,视野更加开阔,她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在母校崇宁路小学,在“名师伴我成长”小组工作6年,带了10多位年轻教师;在崇安区、南长区教育局分别举办的“特级教师工作室”里,又指导18位研修教师;曾两次接受江南大学的委托,以导师身份加入承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高层次研修班”的指导工作,指导的多名学员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和无锡市名教师。

在青年教师心里,顾老师是一座高山,一座用学术与人格堆起的巍峨的高山。吾虽不能至,心却向往之。多少年来,顾美云还一直关心着像笔者这样的农村教师。每次遇到顾老师,她总是热情地鼓励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当她知道我获得无锡市赛课一等奖,要参加江苏省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时,把我叫到崇宁路小学,两次坐在教室后面听我上课,给我评课指点。后来又知道我要参评江苏省特级教师时,她又非常高兴非常乐意地当了我的推荐导师。我想,在她心里一直在期待着那个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教育春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赵静.母语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7).

[2][3][5][6][7][8]顾美云.我的绿叶情怀[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3(7-8).

[4]袁浩.走进绿叶[EB/OL].http://www.xxyw.com/Ar/MuJy_Read.aspx?KindID=2&ID=321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