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2014-04-29奚亚英
奚亚英
摘要: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基于课程的;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也都是系于课程的。在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课程观的引领下,清英外国语学校从理念建构、体系架构、实践重构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自己的课程”;学校课程创新;清英外国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13-04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于2007年建校。作为一所年轻的外国语学校,如何在大同的教育体制下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如何在一统的教育环境下彰显属于自我的特质?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不断思考的一直是这样几个核心问题:我们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师生?我们要建构怎样的课程?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品质。在一次又一次的规划与论证中,我们明确了共识;在一轮又一轮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明晰了方向。
一、追溯课程的设计理念——从理解到期待
任何一所学校课程的体系架构、过程实施、特色彰显,都基于学校独有的文化、独特的气质与独到的追求。我们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愿望,从“班本位”向“人本位”,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期待通过课程文化的浸润、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品质的优化。
1.发展愿景: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
在我们看来,学校是一个地球村。因为学校联系着世界,从学校出发可以走向世界。我们的学校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儿童,是多国家、多民族的。儿童是地球村的主人。儿童地球村是由儿童自我建构的。儿童地球村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团结的,是世界儿童的共同体。我们提出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的发展愿景,表达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彰显了学校的文化胸怀与视野,更具有文化的意义。
“地球村”凸显了外国语学校的使命与特色,“儿童地球村”则充分凸显了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在地球村的建构中,既要关注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吸纳,又要关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儿童地球村的建设中,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给予每一个儿童自由学习、学术争鸣的空间;珍视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姿态,给予每一个儿童自由成长、个性张扬的舞台。儿童在地球村中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2.培养目标:学会共同生活
从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开启一段旅程,从这里获得共同生活的基本素养和发展能力。通过六年的学习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提升基本素养并发展各项能力。以健康为基石,以学习为途径,以合作为方式,以探究为过程,以体验为特色,全面提升儿童的人格修养与学业素养。
3.教育理念:让学习成为体验美德、提升能力的快乐旅程
每一段旅程,都有其旅行方式。在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的这一段旅程中,要全方位地关注教育方式,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每一段旅程,是对自我负责的过程,也是对旅程中的同伴负责的过程,是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过程。每一段的旅程,也都是与世界相遇的过程。而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处的相遇,都发生着静悄悄的教育。我们期待在“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的这一段旅程成为有目标的旅行、有方向的行走,在多样的实践中体验美德、在多元的发展中提升能力。
基于以上的思考与理解,我们立足儿童、放眼未来,大胆探索,以文化的视野、课程的视域、儿童的视角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实现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二、形成课程的体系架构——从期待到创生
一个结构体系完整、内容正确科学、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教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与特色形成。
1.创生课程文化标识
教室是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地方。我们把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看作是一个大教室,更强调以教育的观点、以课程的视角,让学校每一处都凸显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理解的教室其实就是一块原野,是一个社区,是一个村落,是一个世界。
我们把学校这个大教室命名为“第七号教室”。其一,“七”是清英的“清”的谐音。意味着第七号教室是带有清英特质的教室。其二,“七”意味着在学生这个大教室中度过七彩的童年生活。其三,“七”也源自于圣经《创世纪》第七日,倡导真正属于主体的课程文化。其四,“七”更寓意为超越时间的限制,不仅影响孩子六年,更影响孩子的终身,面向学生未来。
2.创生课程文化图谱
建立“学校即教室”的理念,将整个学校视作“第七号教室”,在“第七号教室”产生的课程为“七号课程”。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为学校课程。
以儿童视点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我与自身、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个维度系列思考现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三大维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全面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划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格与品德、阅读与表达、思维与探究、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
金色课程——人格与品德
课程目标:追寻课堂、生活、社会的无缝沟通,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加强课程与社会、与学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教学回归开放的、真实的和平实的生活,通过课程的实施,提升人格修养。
橙色课程——阅读与表达
课程目标:培养终身阅读者与善于表达者。追求以文化人的浸润,拓宽语言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蓝色课程——思维与探究
课程目标:追求以思促长的提升。理想的课程应承载起孕育智慧的重任,赋予学生以灵性和诗性,使学生得以“自由生长”。倡导分享性学习、实践性研究与自主式发展。
紫色课程——艺术与审美
课程目标:追寻精神力量的浸染,追求素养素质的一体发展,追求对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感官的充分调动、打通、迁移的状态下获得对艺术的审美体验。
绿色课程——体育与健康
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自信、阳光的清英学子,播种阳光,健康心态。重视体育课程,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
3.创生课程实施形态
在七号课程图谱的整体建构下,根据各课程实施对象与范围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普适性课程,一类是专设性课程。
普适性课程,即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一生必需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培养儿童地球村公民的基本素养的课程。普适性课程分三大类别,第一类是基础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此类课程为学科课程。第二类是学科联合课程,如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联合,此类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间的综合课程。第三类是节庆典礼课程。如三大成长仪式课程,两大文化探究课程,此类课程为活动课程。这样三大类课程,就涵盖了“文本学习——书中学”与“活动学习——做中学”。
专设性课程分两大类别。其一是专题性学习课程:形式有每周选修课程和每日选修课程。每周选修课程为全员必选课程,周五下午两节课时间作为全校走班选修课程时段。每日选修课程包含专设课程与社团课程。其中专设课程以专题性学习开展。学生来源为各班学生。具体程序为:学生根据每日专设课程安排,自我选择心仪课程,然后自学班级普适课程该课时的学科内容,并自主邀请学科教师考核,合格后申请参加专设课程学习。
其二为岗位性体验课程:儿童地球村设有管理中心、服务中心、传媒中心、学习中心、社区中心。通过阿福童银行、邮局、超市、机场、农场、医院等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感受全课程、全体验与全教育。通过建构系列化的课程,模拟社会化的管理,指导职业化的选择,推动个性化的成长,促进创造性的提升,实现特色化的发展。
三、推进课程的特色实施——从创生到行动
在清英,我们倡导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其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自己是课程的资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要参与到课程的决策、设计与实施,每个人都是课程的领导者与创造者。这里的“自己的课程”,从群体上讲是学校的课程,从个体上讲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自己的课程。这里的教,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教。这里的学,既指学生的学,也指教师的学。
1.传递一种课堂理念
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引导每一位学生构建自己的教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调控自己的学习速度、选择自己的练习内容。以理念导航,以技术护航,以实践探航,从“线性教学设计”发展为“任务教学设计”,从“问答式教学”转变为“自主式学习”,从“课堂学习”转变为“泛在学习”,通过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学习的交流方式,建构清英“易课”理念。
“易课”之“易”,变革传统、革新理念,体现改换之易;轻松便捷、自然简约,体现容易之易;基于常态、回归平实,体现平易之易;技术支撑、资源整合,体现时代之E。易课,不仅要易观念、易技术、易结构、易方式,更要易效果。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效益在每一课时,希望在每一个学生,成功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着力研究并实践“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通过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不断丰富清英易课的涵义与特质,形成不同学科易课的流程与模型。
语文:采用5+35的模式,即5分钟即兴演讲+35分钟课堂导学。通过大问题、大结构、大板块,建构语文易课教学模型。同时在语文课程编排上,专设童话课程,学童话、编童话、写童话、画童话、演童话,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尝试建构分享式数学易课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大组分享,把思维权、表达权、质疑权、讲解权交给学生。当学生们自信地指着屏幕:我们是这样想的……有不同意见吗?有补充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师生角色的对换,更多的是学生显性与隐性的成长。
英语:立足教材整合、资源整合、技术整合,建构清英英语易课教学流程。充分整合《牛津小学英语》及《Family and Friends》。通过教材的统整、方式的重组、技术的支撑,实现学习目标的多元、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升。
2.创造两种课时类型
在五大体系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系统整合课程与课时,设置联课教学尝试。从而在不增减总量的基础上,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与最优化。
在联课的设置中,我们系统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为何联?联什么?怎样联?我们所提出的联课设置,既是源于学科本身的需求,也是源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既有单学科的联合,如音乐、美术两节课联课,也有科学与信息技术多学科的联合、语文与写字教学的联课;既有不同学科教师的联合,也有中教与外教的联手。从学生立场与学科角度出发,建构起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联课教学组织模型。
3.创新一种意义生活
学校是儿童的,课程是学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意思胜过有意义。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顺应儿童的天性,融课程于生活。
(1)三大成长仪式课程
我们选取六年成长生涯中最具意义的三个时期,分别以书包节开启小学旅程、换牙节寓意成长旅程、单车节寄语未来旅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清英成长仪式课程。
入学课程以书包作为物化载体。赋予书包以更为深刻的意义。书包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智慧的背囊,更承载着师长的期待、成长的梦想与童年的幸福。
成长课程以牙齿作为物化载体。换牙是乳牙脱落、恒牙长出的过程。我们借助成长过程中的这一典型事件,通过画一画换牙节的标识、写一写换牙的经历、编一编牙齿的童话、听一听护牙的讲座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珍视自身的健康。
毕业课程以单车作为物化载体。取名为“单车节”有三层含义:一是意味着已到国家法定骑单车年龄,二是毕业意味着站上新的人生起点,三是期待勇敢自信地踏入新的旅程。
(2)两大节日文化课程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首先应具有的是民族的情怀。这种独特的民族情怀与信仰就来自于民族的文化。我们在每年上半年都要举行贯穿一学期的中国文化节。走进诸子百家,根植中华民族大仁大爱的精神;穿越上下五千年,追溯华夏历史的变迁;在诗词歌赋中,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王国,感受文字的韵律与韵味。首届中国文化节,学生们以年级组团、班级组队,分别研究江苏、走进山东、感受浙江、解读安徽……通过走进民族传统节日、走遍家乡名胜、学做地方美食、体验方言韵律……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多姿。而在中国文化节中,一年一度的童话节成为孩子记忆深处最美好的一部分。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同样应具有国际视野。我们在每年下半年举办外国文化节。Spelling Bee单词拼读赛、DIY南瓜灯秀、中德学生财商交流活动、外国儿童文学阅读月系列活动,汇聚成了一道道活力四射的异域风景线。首届外国文化节主题为“自由与梦想”,学校组织孩子们制作“走进美国”手抄报,以科技、政治、饮食、运动、文学等多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外教一起过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广全球视野,拥世界胸怀,担人类责任。“清英好声音”作为文化节品牌活动之一,已经连续举行到第三季,将外国文化节推向了最高潮。
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改变了师生的行走方式,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原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这样评价清英的课程:清英创造性地进行了课程统整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真正体现了“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追求。
清英外国语学校“领‘秀演讲”课程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评为“十大卓越课程”。江苏教育电视台、扬子晚报、常州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聚焦清英的课程,进行系列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辐射。在“七号课程”的研究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全新的提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主张与教学风格;在多元课程的浸润中,学生的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体验与个性收获。
在构建适切学生发展的课程之旅中,我们不断倾听来自生命的呼唤;在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的路途中,我们不断感受来自生命的拔节。思考在心中,超越在脚下。研究,仍将继续;发展,必将延续;超越,终将持续。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