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香港读大学,怎样?

2014-04-29王丽丽张雅诗

记者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宿舍香港同学

王丽丽 张雅诗

高考结束,当大部分同学调整为放松、狂欢模式的时刻,一群有志于到香港求学的同学继续保持备考状态。他们将于6月中下旬接受面试,然后奔赴繁华的“东方之珠”。这些去香港读大学的同学要做哪些准备?他们在香港的日子过的怎么样?记者分别采访曾经和正在就读于香港的同学们,听听他们的亲身体会。选大学,要看学校的氛围是否适合你

夏日的早上,记者跟毕然在港大Global Lounge。一个专门为学生交流而设的休闲空间見面。毕然一身T恤便装打扮,说起话来语调轻快活泼,自言走了很多弯路的她,更热衷于为有意来港就读的应届高考生提供建议。

“当时我既被北大录了,也被港大录了。”在内地和香港高校之间该怎么选择?毕然的建议是:“要看学校的氛围是否适合你。”

毕然在2011年参加高考。当时香港高校仍采用3年制,因此她大学第一年在北京大学委培,之后到港大读书,中间去过英国剑桥和美国麻省理工等院校交流。这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毕然深刻体验到不同院校各有风格,若能与学生个性配合,有助学生个人发展。

事实上,香港的高校也各有特色。位于港岛西区的潜大历史最悠久,其中一个特色是重视“舍堂文化”,同一宿舍楼区的学生除了同吃同住,也会自行组织联谊活动、体育比赛等,丰富学习以外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学采用“书院制”,在香港高校当中独一无二。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面教育和关顾辅导。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凝聚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岭南大学则实行博雅教育,同样地师生关系比较紧密,旨在建立学生的公民意识,并培育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帮助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

毕然说,当年我们没有太多的资讯或前人的经验可参考,现在的信息可谓丰富了许多。每个学校都会组织针对内地学生的招生说明会、开放日、夏令营等,她鼓励有兴趣到港就读的同学们抓紧机会去了解心仪的学校。同时也可作一些自我探索,一是向内发现自己,二是向外了解学校,然后尝试把自己的个性跟心仪学校作配对。来港之后最难适应的是孤独感

“来港之后最难适应的是孤独感。在这边都是个体行动。”毕然说,在内地读书你会分到一个班,几十个同学一起生活和上课。一开始就会有一个稳定的朋友圈。然而,港校采用学分制,没有很强的班级概念,大家都按自己的时间表选课。“我发现一个学期里,跟我一个专业的好朋友,都没有一节课在一起上。大家都有自己忙的事情,甚至一起吃个饭都变得很难。”

为了克服这孤独感。毕然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校内和校外一些社团,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玩耍。逐渐舒缓学习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孤独。

曾经在香港本科、硕士连读的Helen,对此也深有同感。对于内地学生来说,香港高校的学习模式是“颠覆性”的。没有集体、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这是一个独立的、自主性很强的过程。没人上课点名,没人督促你自习,选的课不满意两周之内可以退掉。

看似轻松的节奏背后是隐形的压力,阅读、论文作业、小组活动、演讲,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工夫,而且香港高校的老师非常严谨,决不允许弄虚作假。

那么内地的学生在香港会不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呢?答案是否定的,香港高校高度国际化。校园里蓝发碧眼的外国学生比比皆是,目前大约有2.2万内地学生就读于香港高校,本地师生早已习以为常。学习粤语从TVB的电视剧入手

香港的生活语言是粤语,学习语言是英语,所以到香港上大学第一关就是“语言关”。能达到香港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同学,估计英语水平也是佼佼者,但是听说依然需要提高,尤其是在完全英语授课的情况下,至少要有一两个月的适应期。

Helen建议,粤语的学习可以从粤语歌或者TVB的电视剧入手,先从带字幕的开始,故事情节紧凑,靓男美女养眼,用不了多久就能听个八九不离十,但真要张嘴说,还要下一番苦功夫。许多内地学生,在香港三四年最终也就是“识听唔识讲”(会听不会讲)。

如果你实在没有语言天赋,也不必绝望。回归之后,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增多,“煲冬瓜”(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大为提高,尤其是在高校、商场等地,很多人都能讲普通话。在校园内用普通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如果你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还会有很多本地学生主动与你交流,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正在港大修读土木工程/法律双学位的吴霜对此也有一番体会。来自深圳的她并不会讲粤语,能大概听懂,但却不会说。“开始真的张不开嘴。但我读的专业比较多本地生,所以要‘被迫跟他们一起玩,广东话也就学得很快。学会广东话之后,生活的圈子一下宽广了好多。”现在吴霜已经完全适应了香港的校园生活。

吴霜和毕然一致认为,要适应一个地方的生活,愿意开放自己,接触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十分重要,这一方面能扩阔自己的人际网络,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谈得来的、价值观相近的人建立友谊,彼此提供精神上的支援。

衣食住行样样便利

谈到住宿和日常生活等实际问题,毕然表示,来港之前会担心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买日用品之类,但来了之后发现香港是一个很便利的地方,什么都很集中,很容易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也能减少家长的顾虑。

至于宿舍的安排,以港大为例,第一年入校的新生,学校一股会安排宿舍,一般两人一间,每年费用4000元左右,但是这些宿舍并不都在校内,有的还需要乘坐公交车往返。从第二年开始,学校就不一定保证能有宿舍住。一般会几个同学出来合租,费用虽然与住在学校的宿舍不相上下,但找房、租房、讨价还价,还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很多时候上一届的同学会直接转给下一届的同学,所以基本上不用担心找不到房子。”毕然说。

来自北方城市的Helen对香港的饮食印象深刻,她说,在这里吃到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学校里的饭菜也算丰富多样,很多市场化的快餐品牌都已经入驻校园,比如香港知名的快餐连锁店美心、大快活等等。每一餐的费用大约20元左右,校园里的西餐厅、咖啡厅稍贵一点。但是来自北方的同学请做好心理准备,这里很难觅到馒头、大饼、水饺之类的踪影。

如果不想在食堂吃饭,宿舍里也可以做饭,但每层只有一个公共厨房,厨具、餐具需要自备,当然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搭伙。但据说这一般是高年级学长的专利,初来乍到的内地生很少自己开伙。

面试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内地考生最关心的面试问题,学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毕然笑着说,当年他们那组的讨论题目是“应否让娼妓合法化”,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结果还是很顺利地完成讨论。Helen遇到的面试题目则非常贴近事实新闻,“如何看待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她们建议获邀参加面试的同学,不用太紧张,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就算遇上不熟悉的题目,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去讨论。

吴霜认为,最重要是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害怕,同时要尊重其他人发言的权利。对于内地生普遍担心的英文口语问题,她则认为问题不大,因为一起参加面试的都是内地生,大家程度相若,负责主考的老师也理解,所以只要把想说的清楚表达就可以了,一些口音或者说话时的支支吾吾都不会有很大影响。

接受采访的各位同学不约而同提到了在香港高校中设立的专门针对内地学生的组织,比如香港大学的内地本科生联合会(CSSAUD),科大的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HKUSTAA)等等。所有在这些学校读书的符合条件的内地学生都自动成为会员,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他们求助。

她们最后还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入学通知书,录取之后,香港高校一般会寄来详细的入学资料,包括学校的情况介绍、如何申请宿舍、需要准备的东西等等,其中能获得很多实用的信息。

相关链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公立大学在内地招生,但在更早的1998年,部分港校已经通过委托内地高校“代招”的方式在内地招生,2012~2013学年,在香港高校就读的内地学生约2.277人;截至2013年10月,在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学生逾1.4万人。2014年面向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增加5所达到17所。

猜你喜欢

宿舍香港同学
热得快炸了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一个都跑不掉
香港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