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弦之意

2014-04-29陈乐乐高雪

大观 2014年8期

陈乐乐 高雪

摘要:宋代书法,开“尚意”之风,书法宋四家之中,黄庭坚的成就在书史地位中独树一帜,在推崇“尚意”的大环境之下,黄庭坚除了强调“韵”意外,其“无弦之意”亦是表明其在书法中的独特的见解及人格魅力。

关键词:清劲;瘦硬;无弦之意

宋代“诗书画一体”、“诗画一律”、的说法比较多,“苏黄”把“韵”作为品评书法的标志之外,黄庭坚的“无弦之意”更是表明书法是彰显人性的原始状态。鲁直的作品注重表现意趣及性情,正是“宋尚意”的体现。黄庭坚,字鲁直,又号山谷,江西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则成诵。举进士以后,与苏轼交往甚密,二十八岁时,他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苏东坡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从此声名大震,以后成为江西诗派的始祖。与张来,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府四学士。他的诗文也非常有名,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生於西元1045年,卒於1105年,早年的书法,从颜真卿入手,用笔很重,发展出中锋悬腕的长线条,形成字的倾侧结构,他有名的松风阁,寒食诗帖的跋尾都是他常见的典型风格,晚年从张旭、怀素得到启发,线条更为收放自如。黄庭坚草书的有些字形虽与张旭、怀素所写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笔,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黄书的线条千姿万态,变化多端。旭、素的许多笔画虽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笔简单而过,而黄书则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

《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苏黄”的一段弧话, 苏轼说“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试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最然是戏说,但充分的体现黄庭坚书法的特点。黄庭坚的书法清劲、瘦硬是其一生错落起伏,常年的贬嫡生涯,生存环境艰辛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格魅力的象征。在其贬嫡途中,大自然的雄伟风光和山川河流的波涛浪涌亦为其创作生涯注入新鲜的思想,艰苦的生存环境在他人性的记忆的片段中,生活所带给他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寒”的感受。黄庭坚在戎州悟道前后有记载:“······然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到,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1]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其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如《诸上座贴》 、《松风阁诗》。黄庭坚在书法艺术探寻道路上,非常强调向“古人”学习,他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吸收继承与发展,在学书的过程中,他广泛学习各家的技法并摸索出自己的书写模式,他论书言论中常有议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令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2]又在《论作诗文》中提到:“做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也。”他还说到:“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格。”[3]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师从北宋书法家周越,后来拜苏轼为师,之后在学习钟繇,二王的基础上又吸取颜真卿、褚遂良、杨凝式、怀素等人书法中的精髓,即“随人作计终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力图走出自己的书法个性。 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性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在《山谷文集》中写道:“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智,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既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在学习各家书法过程中,黄山谷曾用苏轼观点指出唯有用心读帖才能体会到书法的去奥妙。东坡先生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得妙处。为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4]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都化为客观的表现。

黄庭坚云:“渐老春心不可言,亦如琴意在无弦。”[5]对于“无弦”的解释,在黄庭坚看来,于禅学中所提到的“无心”相似,即只有做到“无心”才能“心手双畅”,“笔随心动”。在黄庭坚的内心之中,向往“无弦”的境界,他曾提出:“张长史折釵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时一笔,心不知手,手不之心法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工艺史辈同功矣”[6]。即“心手两忘”。“心手两忘”与“无弦之意”契合。草书最能体现黄庭坚书法理论,其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以苍老跌宕形成其独特风格。除了师古人,以及常年贬低生涯的艰苦生活成就了黄庭坚的草书技法外,他还有一段自道说:“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却不饮酒,他作草书全在心悟,以意使笔。以显人性的原始状态,在他晚年生活中,虽条件艰苦,但其用笔收放自如,“意在笔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草书帖,最能体现其书法中的“无弦之意。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之后不乏习草之人,然而能与他比肩之人少之又少,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八大山人、吴大澂、郭鏖等人都学过黄书,可见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他的草书理念与人文精神使得黄庭坚的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影响和从他之后的南宋知道今天。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高峰。

【参考文献】

[1]黄君.山谷书法钩沉录[M].江西:江西出版社,2005

[2]陶福履,胡思敬.豫章丛书集[J].江西教育,2004(05)

[3][宋] 黄庭坚.论书[M].北京:黄庭坚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4]徐利明.黄庭坚书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黄君.黄庭坚书法全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6](宋)黄庭坚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题跋校注(远东经典)[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高雪(1990.1.13)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美术学花鸟专业。

陈乐乐(1988.3—),女,汉族,河南焦作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方向: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