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2014-04-29蓑依

女性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毕业

现在打开朋友圈,每天总能看到有人在惋惜自己“今天又睡到十点,早起跑步的计划泡汤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给自己安排的读书两小时的计划没有执行”、“今天周末,出门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来写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现在浑身无力,明早再写吧”。

我相信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都冲着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愿景去的,即使这个愿景如果真的实现会多么令人艳羡,比如跑步可以减掉身上的赘肉,写出一本雄踞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书……但这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懒惰、拖延的状态。长久观察之后,我发现,这种人一个月里至少得表达四五次这样的“遗憾”,我甚至能想象出他每次向别人诉说时的愁眉苦脸。可不管当时是如何地谴责自己,到头来,还是改不掉身上的坏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这类人归为不努力的人群。我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每天会对自我纵容进行谴责。而纵观周围对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允许自己一次次地拖沓、无聊和懒惰的,相反他们抓紧了分秒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只给奋斗找时间,不给空虚留时间。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个叫做“每天打鸡血”的分组,玩微博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会看完这个分类里的更新。到目前为止,我微博上关注了近千人,但在这个分类里的人最多时也只有五个。在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个人是我几年里从来没有间断关注的,她就是专栏作家、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主播麻宁。与那些明星大佬相比较,她没有那么风光,但也因为如此,她让我体会到了一个普通白领应该有怎样美好的生活状态,她的日常生活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每个人都可以学习。

她出生于河南鹤壁,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的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因每年成绩都是第一,她顺利地保送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交通台的主播。很多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她这里,算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学习上如此优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写的一条微博:“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坐着23:55的红眼航班回来,一夜没睡。今明两天上直播,同时还要在31号之前完成这么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两件事也都会在一天之内完成,我真是太感谢自己没有拖延症了!”她所谓的“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做完的事情”包括:完成两本杂志上的专栏,缴物业费、车险,送衣服干洗、给爸爸电话、拷照片、提供父亲节采访资料;“剩下的两件事”是办签证和《女友》专栏。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飞机回国的,第二天没有倒时差、没有躺下休息,竟然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多事情。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深知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还顶着疲惫写完了两篇专栏。于是,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可以以20多岁的年纪,在北京有了房,买了车。这当然不是偶然。

看过麻宁照片的人都会觉得她好美,那种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帖,身材有多棒,而是从她脸上看不出一丝懈怠、一丝无趣,整日都是神采飞扬的,她有一双感染人的眼睛,让每个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没错,精进的人都挺快乐的。

如果说,麻宁有名校毕业的光环,会让她觉得有种最初的优势所在,还不足以激励你那颗已经懒到扔块石子都不会起涟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块石头砸向你,让你有些稍微的触动。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辈,他叫周智琛,媒体圈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头衔—国内最年轻的社长。周智琛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通过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6年3月,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时年31岁。

对很多人而言,22岁到28岁这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这几年中你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度过,我想周智琛深谙这个常识。2011年,我有机会参加他举办的首届“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训练营从全国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20名学生参加,不仅提供食宿,还可以拿稿费。虽然我之前就听过他的故事,但当我真正与他接触,才知道他取得这样成就的理由。

白天,他的办公室很少开门,他要去参加许多会议和活动,一天辗转三四个场是常事儿。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点半之后—八九点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要签版。十点半之后,如果有同事来访,他便泡壶清茶,和他们聊天谈心;如果没人来,他便关起们来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好书,大部分他都读过。他完全没有一个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围绕着工作进行,怎样方便工作,就怎样做,好几次早上我去办公室,在楼道里遇到他,就见到了他头发直立,脸没洗的样子。

很多同事建议他说“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要去了,每天这么累,不值得。”他这样解释到“人哪,总是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读书,比如你今年获得了‘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样。”

临近毕业季,深圳大学邀请他去做答辩委员。按照惯例,他只需在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之后,给出一些评价或者指点就可以了。他却不仅完成了上述工作,还在《深圳晚报》上辟出8个版,展示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礼赞,为青春加油。当其他的报社同仁都在为上哪一个时下大热的选题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小的细节入手,找到它们的闪光点,一个个小的选题的光彩,让他越走越快,越走越顺。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战自己工作极限”的努力,便是他成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岁还在做“媒体民工”的原因。

人很多时候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比如只有当失败、不如意时,才会放眼观光周围的人事,而当生活如常、平静如水时,总是浑浑噩噩,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当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数据显示,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资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领和身无分文的学生。倒不是说玩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刷新微博、沉浸于微博的各种段子时,也就意味着很可能这部分时间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个理论—“低端的人”都偏爱输入(输入: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去吸收各种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爱输出(输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获的传递出去),因为输出比输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个反刍、咀嚼和表达的过程。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懒散惯了的朋友,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个问题,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给他点32个赞。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我们不把时间荒废在长时间的懒觉、整夜的游戏和数个小时的闲聊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善用时间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对我来说,还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本文转载自豆瓣“蓑依”(ID:49061710))

猜你喜欢

毕业
我们毕业了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曲
#毕业一起去旅行#
#毕业一起去旅行#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毕业照
我的毕业作品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