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平四碑天下名

2014-04-29起敏

艺术品鉴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迁碑东平

起敏

东平四碑者,即张迁碑、安道壹刻经碑、玄帝宫碑、宋国琛千字文碑。四碑中,前二碑早已名闻天下,后两碑则是晚近所发现诸碑之精粹。

碑刻,虽遍及天下,然以中国为盛。中国碑刻之盛,惟鲁地独绝。鲁地之碑,东平蔚为大观。

东平四碑者,即张迁碑、安道壹刻经碑、玄帝宫碑、宋国琛千字文碑。四碑中,前二碑早已名闻天下,后两碑则是晚近所发现诸碑之精粹。

历数中华大地最早的刻石树碑除石鼓文之外,当是秦之七刻:绎山、泰山、琅邪、之罘、东观、 碣石、会稽。其中,鲁地则有其五。而临近东平境者则有峄山、泰山二石。

东汉以降,上承周秦之绪,下开两晋隋唐之风,碑刻日隆,一发而不可收。从东平四碑可见延至明清,尚且未央,其碑刻之精,亦不逊前朝。

张迁碑

刘勰《文心雕龙》写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碑文的种类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前行后效,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一道风景。在碑刻琳琅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除秦代的泰山刻石外,就是东平的张迁碑了。二者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尤其张迁碑,意态遒劲若虬龙飞动,质朴高华,雄浑沉厚狮蹲虎视,岿然若艮岳。

《张迁碑》 明初出土于榖城(今东平旧县乡旧县村),乃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榖城张迁旧吏苇萌等人为原榖城长张迁升任荡阴令故去所作之去思碑。此碑出土后移州城府学明伦堂前,1956年再移县府礼堂后碑亭,(是时余偕东平中学诸同窗与事。)现存泰安岱庙。此碑一经面世,立成书界圭臬,国之瑰宝,其字体方整而多变,朴厚而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端肃而不板滞,是汉隶集成之上品,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临习汉隶,如若求变,则《张迁碑》迺极好范本。

安道一刻经碑

汉代以后摩崖刻经之风,与魏晋时期佛教日兴,石窟寺开凿并行。本书所选洪顶山刻经,属安道一早期刻经之只光片羽,东平湖岸边群山是他早期刻经之地,也是他的故乡“东岭”所在。东平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壹题名3处。东平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处即洪顶山,集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于一体的大型摩崖刻经群。并以东平辐射到天池山、云翠山、黑山;河北响堂山、中皇山;河南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冈山、铁山、汶上水牛山等处。统而观之,多为一家眷属,书丹者几乎尽出安僧手笔。

至于附之於后的泰山经石峪旧帖,书经者为何人,曾长期未得索解,虽乾隆进士刊刻家阮元曾经提及安道一之名,杨守敬《平碑记》称道:“擘窠大字,此为极则”,而直到康有为也未能确认谁为经石峪的书丹人,只赞叹其为“榜书之宗”;郭沫若也只知为“北齐人所书”。后经当代诸学者求索详考,方确认为出自东平大沙门高僧安道一之手。此种周折的原因,多困于史料的匮乏,风格学的滞后以及研究的粗疏。再是如此宏阔之金刚经刻,实为未竟之作,而变故突发,草草收场。不然,后面预留大片空场,如不直书安道一,定能留下有关信息,有所交代。三是我国古代书法传世名家太半是达官显贵,至于流落民间的平民百姓字再好,由于话语权、社会人脉、传播信息的蔽塞,也只能流星般一闪,坠落于无边的沉寂。这一大弊端不幸也体现在安道一身上。

遍览泰峄山区安氏刻经,都以隶、篆、楷三种笔法有机融合,为书法史上由隶向楷行流转开启了法门。并将北人的粗犷壮气,民间的天真烂漫,禅家的洒脱出尘一一融汇一体。作为大字榜书气势磅礴,雄冠古今,凸显简约玄澹、超然脱俗的风骨气象。其空灵宏阔,自然高绝有天雨粟,女散花之妙;佛打座,鬼夜哭之工。他同江南的王羲之南北互映,成就了南王北安两书圣。

遥想当年是何种动力,促使安道一做出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在荒烟蔓草间,在高山大岭上,不日不夜与野兽为伍,星月为伴,餐风饮露,沐雨迎雪,年复一年,足迹踏遍黄河两岸,椽笔书漫冀鲁群山。他为刻经而生,为刻经而逝,他累死在悬崖上,还是跌落在深谷间?病倒在行旅中还是坐化于萧寺里?那鲁地的梵呗,那凿经的叮咚声在为他唱一首赞歌吗?那东平湖的水鸟,洪顶山的山岚在传颂他的精神吗?那东平人的后代子孙和受惠于他的天下书家感恩过他的艺术吗?

信仰耶?社会耶?成就了安道一?最切实的回答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俗世常以信仰立论,殊不知所谓信仰亦有正邪美丑之分:真善为正,假丑恶伪善为邪,其准则在于人文,在于人本。倘若信仰背后伴随欺骗,那信仰必将信仰者引向地域与奴役,而绝不会是天堂。故信仰者要把握好自己,不能把灵魂与命运拱手交给别人。其实,在安道一身上一切都化为空无,包括信仰。一切已经归一,归于无,此乃至高境界。故洪顶山上【安公之碑】曰:“不安所安,不安於安,安所不安,能安於安;不一所一,不一其一,一所不一,能一其一。词曰: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安一一安。”显然,安道一业经“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语)。他劈山摩崖,面对苍天挥毫,若入无人之境,目空一切,故不计工拙与后人评藻。刻经真是他的信仰吗?是也不是。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徙,而安道一所在的齐地边陲东平一带在当时相对宽松。磨难只能激励人越挫越勇,直至最后,一切劫难艰辛在他面前已寂灭成灰,他已同经卷,同摩崖化为一体,难解难分。这一切并非来自信仰,而是生命力的勃发。故此,他留给后人的不在佛经的教义,而是他的生命迸发的精神以及由此而铸造的艺术,即便佛教与一切信仰荡然,它也会在人类文化史上永存。

安道一广泛地推动了摩崖书艺的发展和精进。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交融,从此,碑学与摩崖石刻与帖学双峰对峙,形成中国书艺多元的流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从安氏刻经可见神妙者至于无法,宽仁大度,不拘细节,即可焕然天工。碑学使长期形成的写经、抄经书体,与刀法、佛法、禅意、玄学、大自然的环境艺术相结合,创造了综合审美的摩崖书艺。

不愧冈山《石颂》对安道一书法有“精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之誉。

玄帝宫碑

是碑立于东平戴庙乡,明代称登贤乡。碑文为明代进士都察院御史宋祖舜撰写的《修东原登贤乡玄帝宫记》,登贤乡是宋祖舜的故乡,当地的玄帝宫为道教宫观,经他手戮力修建。该庙历经八年竣工,规模宏大。又因地处大运河、黄河、东平湖交冲处,明末清初香火繁盛,素有小武当之称。

有明一代,各地供奉玄帝有因——朱棣通过军事政变当上皇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一是因为北京原为他的藩王封地,二是认为北方的玄武大神保佑他赢得了篡权,只有在北方定都,才能更好地巩固其地位,并诏令各地修建玄武庙。按天经,玄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递现为太始真人,中为太朴真人,下为太素真人。登贤乡玄帝宫有玄武铸铁像一尊,栩栩如生,乃由留都南京运来。

玄帝宫碑高四米,形制雄伟,文词质朴,雕刻精湛。全碑二十五行,行满六十字,共一千二百六十字,行书体,布局如行云流水,丰澹健美,为明末碑刻之上品。

书丹者顾有初(良孺),闽地仙游人,曾在内阁史馆翰林院供职,似为撰文者宋祖舜的同僚朋友。顾有初书风效法二王,字形修长,中宫紧凑,既有“二王”萧散简远气韵,又有颜鲁公端严庄重气象,字之框架结构,相向成势,布局巧妙,既欹侧复端正。此碑点画精到,结构工稳,章法蕴藉,风姿妩媚而不失落落大方,俨然若簪花仕女,虢国游春。

明清书家多受赵孟頫、董其昌两家影响。赵、董虽一路,但学者却异格。因为他们的书风还是存着差别而各有特点,董其昌自己曾与赵孟頫书法进行过比较,他说:“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者意少耳。”董虽有自高之嫌,却也恰当。

董其昌行草书,疏朗清新秀雅风流,意境深邃,有道骨仙风。娴静中寓飞动,含蓄中寓奔放。章法疏朗,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书法追天真自然,潇散简远的意境。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顾有初更多的地方与董其昌相近,具有明代典型的江南书风流韵。

《世寿堂法帖》——千字文诗碑

《世寿堂法帖》又称 “千字文诗碑”,清代书法大家宋国琛所书。创作于清康熙元年(1661),原刻于京杭大运河东平州戴庙段闸管所石壁上。本书所用拓片,系据民间流传的《世寿堂法帖》残本和编者所拓新拓片,互相比对,优选编成。

宋国琛,字伯献,号十州,清初东平州戴庙镇人。清顺康之间,宋国琛曾任浙江温州府章安地方官,封文林郎。清乾隆《东平州志》称其“工草书,临池之妙,无异鹅群,浙中诸名家,得断纸零缣,宾之如拱璧。”其书法艺术,追踪羲献而自成一体,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妙境界。当下他的作品在拍卖行与网站尚时有所见。

书法史上,书写《千字文》者,代不乏人。怀素千字文,姿意骋心,法势灵变,益豁心目,神乎其技。但此后精如宋国琛者未之有也。其草书飘逸若秋云,俊雅似飞天,一气呵成,更见神妙绝伦。他同代友人曰:“观其所书千文,乍若长虹之丽空,又似白云之变幻,仿佛不可名状;虚灵翔跃,无一点拘孪之态。想其执笔自如,一种快心乐事,直迫古人之奧,可以继草圣,非但踪其迹而止也。” “至妙也,千文帖!姿态风骨胜于素书,似飘风过雨而迴合自在,殆天授,殆神行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精理于豪放之外,刀随游刃余地,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而已。并逖敬菴皆有大令之风,必能同入右军之室……此帖能使章安千岩万壑齐赴腕下,一字千金,千字十亿黄金以贻昆玉矣。”

宋国琛早年“喜临晋帖,尤喜怀素。始望而畏之,继熟而视之,今始觉心手相应。” 以致“学力已到,复归天机,乃见笔锋之妙。”故曹子老有“笔笔灵秀,字字神化”之评。史立老有“笔气之妙,如龙飞凤舞,飘飘欲仙”之誉;考《瓯志》,“昔王右军守温州,以草圣称,至今墨池尚在,一泓如漆,益绝异也。今伯献宋父台出宰章安,一时郡人士群相矜式,望如泰山北斗。临池之妙,无异鹅群。载之《良吏考》中有“尤善书并逸少”之记, 可谓后先相辉映矣。近忽见千文笔法超异,矫如游龙,较前之所见又一天地。每思怀素干文多有字画未真处,是诚传神入化,擅千载之妙迹,随择善镌者,仿双钩法勒之于石,用以志不朽云。”可见,当时社会上对宋国琛的书法好评如潮。其作品陈之诸君目前,我想当有同感,勿容余再赘言。

一向说:中国地大物博,除了物产,这一“博”中应该是文物之博。在这片土地上,自有人类生存以来,从石器、玉器、铜器、铁器,凡是承载着人类生存气息与文化价值的物件,都已经或即将成为文物。实际上,我国最丰富的庋藏不在博物馆,而在民间,在山野,在地下。它们沉精重渊,古萃华曼,累珪璧浮磬之盈,负藏山填海之积, 一如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随侯之珠,藏于蚌蛤。皇皇文化遗存,为世人认知者不过沧海一粟;而文物典藏,世代传承,天女散花般陨落民间,直若恒河沙数。人们珍之,爱之,真其质,珍其格,品其艺,味其韵,历史地成为雅文化的一个分枝。

漫长的历史发展,由野蛮走向文明,乃不可逆转之势,保护人类之文明,还是破坏其文明,断然是人与兽之分野。

一个国家的文化,奠基于地方文化,乡村文化,然后才是城市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就是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研究。云策君多年来致力于东原文物的挖掘探寻,风尘仆仆,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且成绩斐然,实在难能可贵。东平乃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向来不乏学如渊海之人,才壮风云之士。单就书艺而言,其传统则源远流长,独具风光。历来书香文脉不绝如缕,无论荒村野老,贩夫走卒,任性涂抹,皆堪比当今国手!任凭云观风议,可知此说不虚。在《东平四碑》成书付梓之际,承郭君之邀,览卷拂尘,书香余墨盎然,此书所载,虽云汉流星落雨,其溢彩足可大观。写下如上文字遥祝《东平四碑》惠及天下,声名远播耳。

猜你喜欢

张迁碑东平
浑厚方正 拙然天成—《张迁碑》《衡方碑》临创融合研究
茶艺
《张迁碑》临创拾取
《张迁碑集句》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for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①
Semantic image annotation based on GMM and random walk model①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怎样临习《张迁碑》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张迁碑》的笔法笔势美和结字字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