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拓展
2014-04-29王妮娜
【摘 要】本文的视角是以陶瓷作为一种材料来研究,探索陶瓷材料的优势及如何应用于绘画。以此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视觉艺术研究领域。
【关键词】陶瓷;材料拓展;绘画;应用;交叉实验
从艺术的角度审视陶瓷工艺,运用陶瓷材料的异常变化和丰富的视觉印象,开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探索会随着陶瓷科学、工艺的进步,继续扩大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
在艺术领域中,仅从工具、颜料、技法上比较,陶瓷的历史最悠久,材料与工艺的改变和进步是最大的,原料品种繁多、技法种类丰富,是一个无尽的大宝藏,目前又是被艺术家所忽视的状态,我们有责任摆正心态,重视并正确界定陶瓷工艺,应该合理使用这个宝藏,敢于突破自己擅长的工具和技巧,打开思路,真正释放艺术家内心的能量,靠修养创造和解读“大艺术”。
我个人理解的“陶瓷”的概念并非是简单以陶或瓷做成的瓶瓶罐罐,它涵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美学、考古学、陶瓷艺术史、陶瓷工艺学、人机工程学、陶瓷艺术研究等领域。它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塑、壁画、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玉器等艺术学科的特点,加之陶瓷自身的材料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与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和交集之处。
“陶瓷绘画”的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过去很少有人提出。通常会被认为是在陶瓷器皿上画的图案或纹饰,主要起的是装饰作用。虽家喻户晓,使用普及,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我所理解的“陶瓷绘画”有些不同。从狭义上说是自古代传统已有之的陶瓷与中国画的结合,但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绘画性的。强调主观性和艺术性,不侧重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广义上说是与国画、书法、壁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各门艺术交织下产生的陶瓷材料的绘画形式,是一个没有画种界限的“大绘画”、“大艺术”形式,或者大些设想是可以把影像、装置、观念、电影、戏曲、音乐、舞蹈等一切艺术形式作为滋养的土地,而结出的陶瓷的果实。
一、 中国古代陶瓷绘画的状态
陶瓷绘画是绘画在陶瓷上的特殊表现,这种陶瓷与绘画交叉的现象自古已有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唐代长沙窑彩绘、宋代磁州窑瓷绘,再到元、明、清的青花瓷等艺术形式都是将绘画与陶瓷工艺结合的最好例证。
除了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外,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一直在有意、无意间跟随绘画的发展,在各时期风格都与绘画有相似性,并不断改革原料和技法以更适合表现“流行”的绘画风格。各时代的著名画家成为当时的典范和陶瓷绘画风格的追逐对象,对比同时期绘画和陶瓷绘画即可发现。虽然不乏经典之作,但艺术含量与人文精神却比同时期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差甚远,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艺术家和文人雅士没有直接介入陶瓷绘画领域
陶瓷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琐。按最简单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备泥、成型、装饰和烧成。每个流程又细分为几道至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不同的原料、器型、窑炉等工艺都不一样。除艺术与技术外还涉及窑炉学、化学、物理力学等其他众多相关专业。又因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性,导致陶瓷制作分工明细,有“过手七十二人”一说,每个人只完成数道工艺之一,且机械式不断重复,致使人的思考与想象被遏制。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制作者必须以长时间大量实践与失败为前提,所以文人几乎无法触及。
(二)古代社会地位决定制作人群
从事当时陶瓷制作与陶瓷绘画的几乎都是工匠。制作陶瓷的目的就是生产、效益和养家糊口。造型与绘画的能力更多靠“描摹”,依靠大量的实践经验与熟练技能,体会绘画精髓者甚少。古代陶瓷工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受世人尊重。家境决定他们没条件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绘画训练,因此文化和艺术修养不高。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陶瓷绘画大多有些“匠气”(但也不乏经典之作)。反之,文人、画家有较高修养和绘画水平,却因为传统观念和社会阶层的不同,不愿俯身去做陶瓷。
(三)古代陶瓷更多应用于日用功能性器皿
陶瓷的这种功能性决定陶瓷先是被使用,之后才被欣赏。那么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使陶瓷绘画本身带有了“迎合性”。迎合宫廷、民间乃至出口国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因为它毕竟是“商品”,不是用于自娱自乐和抒发个人情怀,这就与文人画在出发点上有本质的不同。
(四)古代陶瓷绘画缺少理论支撑
家族式、师徒式口传心授的延续方式,一脉单传的技法、配方保密,导致关键工艺难点无法交流,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强调感受与技法上的相关论著非常少,传世的典籍仅概括的说明了工艺流程、外观的形色。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古代陶瓷绘画并没有上升到纯艺术的高度,也使陶瓷材料的诸多功能只发挥出一二,从高度到广度都还有空间继续延伸。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介入陶瓷创作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并且人员极少。这一点国外的艺术家做得比较好,比如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高更等都曾热衷于陶瓷创作,他们借助陶瓷这种特殊性的材料,以自己的理念、视角和手法强化了艺术的概念并赋予了它多元化的意义。
二、陶瓷作为绘画材料表现的优势特征
陶瓷绘画,它既有独立发展的价值,也有自身的美学意义。陶瓷材料丰富、技法众多,善于表现绘画,可根据个人的想法主观应用。把陶瓷作为绘画材料其优势表现为:
(一)泥料——塑造空间和肌理
由于泥的成分中有天然矿物质的变化,泥料的色泽和粗细、肌理及手感等都有不同。陶的粗犷、瓷的精细所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不同。泥料具有可塑性,它可以把手痕和工具的痕迹如实的保留。在泥料未干燥前,可以拉坯、印坯、塑造、堆加、掺入可燃物以及用各种工具压印制作肌理等。泥料半干燥时可以雕、刻、镂空、剔划等。泥料的可塑性能形成二维或三维的造型,为绘画补充空间和肌理的变化,丰富色彩以外的视觉效果。
(二)画料——种类丰富
现有的陶瓷画料品种已经相当丰富。常用的有:青花(分为各时期青花,品种有上百种,颜色和质地也有区别)、釉里红、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这其中又分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烧成的温度也有所不同。不同温度的画料可以同时表现在画面上,交相辉映,已达到层次丰富的效果。
(三)釉料——变化无穷
除了单色釉像色谱上的颜色一样可直接使用或调和后应用于绘画外,颜色釉、流动釉、结晶釉等色釉本身变化丰富。再加上施釉技法(画、刷、喷、淋、浸)、施釉的薄厚、各种釉色的叠压等使釉色变化无穷。即使是同一种釉色,不同的施釉技法和上釉顺序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不同的温度段多次上釉,多次烧制产生丰富的层次。这种肌理的变化、色彩的多样、层次的丰富特别适合油画的表现。
(四)窑变——幻化莫测
陶瓷的最大魅力就是“火”。火是使陶瓷去伪存真的“涅槃”过程。烧成的气氛有:氧化焰、中性焰、轻还原焰、重还原焰等。窑炉的种类有很多,从燃料上分有:汽窑、电窑、煤窑、柴窑、重油窑等;从结构上分有:龙窑、馒头窑、马蹄窑、穴窑、阶级窑等;从火焰方式又分: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等;从烧成方法上有:坑烧、堆烧、乐烧、熏烧等。诸多的种类造就了陶瓷烧成的无限可能。即使是同一种釉色,在不同的窑炉里,用不同的温度,烧制出的陶瓷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结果。加之在烧成过程中又受到季节、天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意外的“窑变”,使陶瓷材料更加变化莫测,幻化无界,更具吸引力。
三、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拓展
过去一直把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看待,因为它是服务于生活的材料(日用、装饰)。很少有人把陶瓷作为艺术实践的材料去对待。近三十年,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迅速,并卓有成就。但我所说的“陶瓷绘画艺术”与现代陶艺有些不一样。现代陶艺倾向于雕塑性的三维的语言,强调用泥土自身的语言来表现自我。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保留现代陶艺优势特质的基础上,大量吸收绘画精华,使原有的陶瓷艺术再向上提升。可为画家和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材料进行绘画表现。陶瓷材料与绘画各专业可作如下实验:
(一)与国画专业交叉实验
1.传统陶瓷绘画的工具与中国水墨画基本相似(毛笔、矿物质颜料),画起来并不陌生。只不过用青花代替墨;用画料代替国画色;用泥坯、素烧坯、瓷坯代替宣纸和绢。
2.青花料的特性善于表现水墨韵味,可以表现出笔墨的浓、淡、干、湿、焦,笔法的皴、擦、点、染,可以把运笔的层次和韵味完全保留。适合表现大写意和书法的运笔、用墨及气韵。
3.陶瓷的釉下彩、釉中彩、釉上新彩、粉彩等还适合表现写意、工笔。这些材料与国画的颜料有相似之处,区别是有些颜色在未烧成前不能以本色呈现,色彩不直观,画时必须依靠经验做到胸有成竹。调和颜料有的用油,有的用水,画的手感和笔中含色量也不同。但是这些只需要多实践、多总结经验就会掌握。
4.陶瓷绘画可以在三维的器物或自由形体上实现绘画,突破国画以往的平面二维形式。
5.陶瓷印章可以作为新的篆刻材料进行探索。其优势在于:
(1)可以自由塑造印章造型。
(2)能够表现出篆刻的金石味道。
(3)泥料比石料硬度低,易于制作。
(4)釉色可丰富印章外观效果。
(5)材料成本低,适合初学者。
(二)与油画专业交叉实验
釉上彩与釉下彩的颜色本身就非常丰富,掌握材料性能后可以像使用油画、丙烯等颜料一样自由应用于艺术表现。除上述几种陶瓷绘画工艺外,还可以直接用釉绘画。利用纯色釉、流动釉等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流动、结晶、分相、窑变、开片等特殊效果与肌理进行材料绘画试验。
(三)与版画专业交叉实验
可利用刻划工艺与黑釉剔划工艺,在陶瓷上表现木刻版效果,也可利用陶瓷釉上丝网版印刷工艺表现版画效果。
(四)与水性材料专业交叉实验
新彩和釉下彩适合表现水性材料的透明度、水润感、笔触、色彩的饱和、晕散。用盐、蜡、油等做出的肌理效果也可在陶瓷上实现。
四、以陶瓷作为绘画材料的实践方法
如果让学陶瓷的人学习各类画种、各门艺术难度比较大。我觉得这种实践可以反向实施,就是从绘画走进陶瓷。当画家掌握了陶瓷材料,并用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引导而产生的陶瓷绘画,应该会有区别于绘画和陶瓷的新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定义为新材料表现。
绘画与陶瓷是根植一个母体共同成长起来的兄弟艺术。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又有很多互通和共同之处,这种交叉在潜移默化中已有,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交叉实践。虽然近代也有极少数人在尝试,但在高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并且古代与现代的这种陶瓷和绘画的交叉是有本质的不同。古代是工匠效仿文人画,并以此作为装饰。而现在我所说的交叉是让艺术家掌握陶瓷这种新的材料,依托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创作。以较高的艺术修养为前提,运用扎实的绘画技能,在陶瓷这种丰富而独特的材料上进行创作的探索。
材料和技法仅是基础,稍加熟练即可掌握。艺术修养与审美才是艺术创作本质的灵魂,在陶瓷绘画上的这种实践,有助于艺术家激发灵感,发现别样自我。
绘画专业的艺术家和学生可以先结合原有画种知识掌握陶瓷材料技法来表现绘画。从中发现陶瓷绘画特有的性质特点,再有效结合,形成一种特殊韵味和风格的艺术。不同画种可选择与其表达相适应的陶瓷技法,其最后结合的结果应是不同的。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陶瓷技法,那样时间太长也太累,会在失败中丧失兴趣,只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即可。期待这种试验与实践能够改变陶瓷绘画现状、风格和特点,使各学科交叉、互长,促进陶瓷绘画的发展。
结 论
从杜尚的“小便池”到蔡国强的“爆炸艺术”,当代艺术正以极大的包容性和穷极人类想象的宽泛性,探索着艺术的本质,冲击、刺激着人们的精神。类似“人人都是艺术家”、“还有什么不可以被称作艺术”的观念挑战着当代艺术家们的思想、判断与行为,导致艺术家的茫然与困惑。艺术家也的确应该为此焦虑、为此静心沉思与反省。“中国当代艺术家要根植本土民族文化”的说法暂且不谈,单说表层含义上的“绘画材料”或“材料”,如此丰富宽泛的陶瓷特性为什么不可以被艺术家当做材料合理使用呢?是因为陶瓷只能归属到工艺范畴不够“艺术”呢?还是被陶瓷复杂、繁琐的工艺所阻隔呢?抑或是另有原因?一件好的艺术品难道只能且必须被一种专业技法和材料所限定吗?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艺术创作的范围太过狭窄与保守了,对材料而言应该是“拿来主义”。我个人肤浅理解的艺术,并不是被清晰的专业区分所界定的,反该是没有界定的大艺术。油画家就不能写书法吗?做雕塑的就画不好油画吗?画国画的就不可以画陶瓷吗?总之,不是材料和专业技巧决定着艺术创作的优劣,而是由创作主体——“人”自身的品位、审美、修养、认识来决定,并通过合理使用各种材料、技巧来表达艺术观念。
【王妮娜,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