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4-29邹丽娟
邹丽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随之不断进步。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如今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思考
英语作为外来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和乏味。英语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由英语阅读能力决定。阅读过程是词汇不断积累的过程,词汇积累多了,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则学习英语时就会轻松许多。因此,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老师应当予以相应的关注。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填鸭式”教学。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绩,如今课堂上仍然是老师掌握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1]。课堂45分钟内基本全是老师在讲解知识点,因为缺少自主阅读时间,学生难以对课文有自我理解。
2.缺乏一定的阅读指导
虽然有的老师会在课上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但只是流于形式。通常阅读时间过了之后,老师只是问学生“有没有阅读完”这种表面问题,再讲解课文。因为缺乏正确的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少真正认真地阅读,就算阅读了,也因为没有目标匆匆地浏览课文内容[2]。
3.缺少合适的阅读材料
由于对阅读教学的不重视,老师和家长很少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通常老师都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让学生阅读,虽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因为阅读过程过于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良策略
为了让阅读变得有意义,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相应的重视。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改良策略: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学生阅读的基础。首先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阅读课程,并适当地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老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而不是把阅读教学寄托于阅读课[3]。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 3 “My day”的时候,老师可不直接讲解课题,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天天都干什么,先活跃课堂气氛。提问完之后让学生对课文的Story time进行阅读,然后跟学生的一天生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He gets up at seven.When do you usually get up”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并思考课文,营造阅读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予以适当的阅读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学习方式还不成熟,因此为了让阅读过程变得有意义,老师应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予以适当的阅读指导,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开阔眼界[4]。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Story time这部分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电话对于Mike来说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却给了学生阅读目标,让学生根据问题有重点地阅读。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熟悉的句型,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侧重点。通过问题代入式的讲解和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通常比较活跃。死板的教学方法只会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为了让学生主动阅读,老师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老师可以找有关《皇帝的新衣》的小短片在课上播放。英语小短片可直观地体现讲解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认真观看短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听力,让他们了解外国人的说话方式。在观看完小短片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在讲解完这一课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英语小短文。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吸引注意力,使英语阅读教学变得有意义,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予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效地阅讀。为了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教学不再是被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曹忠远.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5):08-09.
[2]汪晓枫.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3,12(22):20-21.
[3]湛怡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J].校园英语,2014,13(15):10-11.
[4]滕岩.更新理念 改革创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新体验[J].教师,2012,09(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