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2014-04-29张丹
张丹
摘 要: 杜甫作为一介儒生,一生漂泊,仕途坎坷,虽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但始终未得偿所愿,正是一次次仕途上的打击、一次次流离失所、一次次面对满目疮痍,才让这位书生真正看到人间疾苦,真正感受到世间百态,真正成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杜甫的“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心是一颗悲天悯人之心,杜甫对苍生的关照是一种终极关怀,而这正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 杜甫 儒家思想 终极关怀 悲天悯人
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站的离我们远了点,李白又站得高了点,只有杜甫才一直活在我们堆里。”此言得之。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没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飘逸,杜甫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位心系天下苍生的诗人,一位悲天悯人的儒者。他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積极入世的价值观,心怀天下的责任感
儒家思想是强调积极入世的,儒生们往往有着心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青年时的杜甫高唱凌云壮志,奔长安城而来,虽然不称意,但始终不忘科考。在被李林甫的阴谋政治打击后,他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他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此后迎来长安十年的第一个辉煌。虽然幸运一闪而过,但他不断写诗,想要实现自己的宏愿。安史之乱之时,被迫离开长安,但时时刻刻不忘报国,对统治者仍然抱有幻想,还是想要报国济民。即使在西南漂泊时期,流离不定,还是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重任,百年多病,艰难苦恨,满鬓斑白,正是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在病逝孤舟之时,恐怕他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国与民。正是这种心怀天下的责任感驱使杜甫写下了无数忧国忧民的篇章,成就了诗圣的美名。
二、忍人所不能忍的意志,坚守理想的决心
儒家思想注重“忍”与“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推崇的“忍”,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杜甫是一位在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历经安史之乱,眼看着李唐王朝由盛转衰,他经历的人生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生漂泊流离,一生动荡坎坷,一生未实现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他完全可以不再如此艰难地生存,但是他没有,贫病交加依然无法阻拦一颗爱国之心的驰骋,寄宿在他人屋檐下仍无法改变一位有志之士的信念。在漫长人生旅途的跋涉中,他始终没有忘记初衷,用自己的忍成就了一生为国为民的坚守。
三、仁民爱物,仁者爱人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在杜甫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杜甫一生追求的不是个人情怀的充分抒发,而是对深处战乱的百姓的关怀,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无情批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和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的伟大人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门内门外,咫尺之间,却是天堂地狱,诗歌的深刻也正在于此。杜甫的爱是仁慈的,是博大的,“三吏”,“三别”写的都是他亲眼所见百姓受人剥削欺凌的场面,官吏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时间地点,不管老幼妇孺,全都抓去充兵,百姓苦不堪言,无家可归,甚至饿殍载道,杜甫不禁泪眼纵横。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虽然自己屋檐上的茅草被大风卷走,可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生活的困顿,而是无数苦寒的儒生,心怀读书的愿望,却无读书之所,何时才能让他们有安身立命的栖身之地呢?于是他吟咏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终极关怀。困居长安时,潜行曲江,看见细柳发出嫩绿,但江头的宫殿却紧紧关闭,不禁感慨万千,眼前如此萧条,写下了一曲哀歌《春望》,看到满目疮痍,花鸟惊心,此时的杜甫考虑的仍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危亡,因此“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忧国忧民,而这一切正是他身上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于仕途之路,人生理想的构建,杜甫则有着更高的追求,更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无论自身得志与否都要心怀天下,兼济苍生。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杜甫用实际行动走完了坎坷却让无数人敬仰的一生,带着一位儒生匡时济世的责任感,他把诗与国家的兴衰、人民的苦难紧紧联系在一起,赢得“诗圣”的美名。他用一生告诉世人什么是“悲天悯人”,什么是“终极关怀”,什么是儒生的追求。
纵观杜甫一生,青年之时,高歌凌云壮志,而后穿行于烽烟,感慨山河破碎,最终融入百姓之中,哀叹民生多艰。“万方多难”的时代没有将他的理想打碎,贫病交加的生活没有将他的精神击垮。他用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点燃生命的希望,用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完成对信仰的坚守,他用仁民爱物的人道精神诠释儒士的高尚情怀。
杜甫用一生努力实现一位儒家士大夫的追求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他的“仁”、“守”、“忍”却让人铭记。他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照耀万代,他的悲天悯人让后人为之感慨万千,他的终极关怀将永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