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封杀真有这么可怕?
2014-04-29李立
李立
可怕的封杀?
在我看来,公众的讨论并未正确梳理现象背后的技术因素以及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存在着不少误读和讹传。因为各家银行只是下调快捷支付转账额度限制,也就是对客户使用快捷支付从银行账户划转资金进行了额度控制,并没有对储户向支付宝账户转账额度进行限制。如果是客户需要向支付宝账户转账,通过网银、银行卡渠道都可以实现。
说说题外话
拿个题外话说事儿先。苏宁电器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爆发性的增长,从原先一家只有几十平方米的空调销售店发展成为专业家用电器销售,进而走向了全方位经营,甚至在2013年底通过了“苏宁银行”的工商名称核准。在苏宁火箭般发展速度的背后,现金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前,苏宁采用的是“先货后款”的销售策略,而且通常货款要滞后3至6个月发放,这3至6个月的货款沉淀在手中就是一笔巨大的现金流,最高时达到500多亿元。也正是手中有钱心不慌,苏宁一步步从电器销售发展成为跨行业的巨无霸企业。但是2012年开始,供货方要求“先款后货”,于是苏宁手中的现金流急剧萎缩,最低时只有40多亿元。现金流的不足会延缓扩张步伐,严重时甚至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导致诸多问题,这也就是苏宁银行诞生的诱因。
同样的,余额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资金达5 000亿元,虽然95%投向了银行协议存款,但5%也有250亿元,这部分资金放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大有作为。如果说,快捷支付转账额度受限会导致交易量下降进而降低支付宝收入,根本是无稽之谈。对于支付宝来说,即使因为支付环节增加造成销售额降低影响商户手续费收入,这也只能算是所有收益中的九牛一毛,在目前监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余额宝带来的现金流才是其最为关注的焦点。
“宝宝们”方能定生死
在余额宝出现之前,支付宝账户的余额是无需向客户支付利息的,但是沉淀的资金量有限,远远达不到资本运作的要求,因此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蜂拥而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收益、高流动性和低门槛的“宝宝们”成为支付机构能否继续强势发展,甚至能否生存的的决定性因素。
互联网金融火爆很大程度是各种宝宝类产品高收益引发的,而不受存款准备金管理是这类产品获取高收益的重要原因。以余额宝为例,其募集资金的95%投向了银行协议存款,这不同于一般企业或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这种协议存款没有利率上限,也不受存款准备金管理。因此,协议存款利率通常远远超过一般存款利率,且多数签订了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保护条款。如果余额宝的协议存款按照行业规则缴存20%的准备金,并按照6%的基金协议存款利率和我国统一的1.6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计算,拥有5 000亿资金规模的余额宝年成本将增加约42亿元(5 000×95%×20%×(6%-1.62%)=42),这意味着其收益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更甚,如果该协议存款仅按一般存款计息,或提前支取要被罚息的话,余额宝在保证随时赎回的同时,就绝对不可能支持4%以上的收益率,这必然就会无法再吸引闲散游资加入。
所以,在国家大的监管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无论是降低快捷支付限额,还是某几家银行脱离支付宝体系,支付宝都不会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