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隐喻:再探《牡丹亭》的“花园”
2014-04-29陶明玉
摘 要:本文在已有关于《牡丹亭》“花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再探 “花园”,从“草木的文化代码”,“身体与自然变化”和“花神的原型,性爱、生育”三个方面来论证《牡丹亭》中“花园”的身体隐喻。
关键词:牡丹亭;花园;身体隐喻
作者简介:陶明玉(1993-),男,湖北监利人,四川大学中文系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一、草木的文化代码
以香草喻美人自《诗经》、楚辞时代就已开始,它逐渐成为后世创作反复出现的文学原型。而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草木比喻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是他诗意文本建构的主要方式。如下: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惊梦》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惊梦》)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寻梦》)咱杜丽娘呵,少不得楼上花枝也则是照独眠。(《寻梦》)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写真》怎刬尽助愁芳草,甚法儿点活心苗!(《写真》)少不得情栽了窍髓针难入,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诊祟》)临睡侵打不起头梢重。(《悼殇》)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悼殤》)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悼殇》)小姐,小姐,未曾开半点幺荷。(《玩真》)少甚么旧家根叶,着俺异乡花草填接?(《冥誓》)俺丁丁列列,吐出在丁香舌。你拆了俺丁香结,须粉碎俺丁香节。(《冥誓》)养花身无色燕支土。(《回生》)
以上都是直接用植物来写杜丽娘的身体及其情态,可作为花园——身体隐喻的浅层次印证。
二、身体与自然变化
杜丽娘直到十六岁才发现自家后花园,其实是暗喻少女身体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游园前的揽镜顾影,已宣告了花园不过是杜女的自喻。”①所以当杜丽娘进入花园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和身体就像中了巫术一样和花园融为一体。
杜丽娘初到花园,正是“姹紫嫣红开遍”,杜丽娘也正当妙龄,充满对爱情的幻想。而当爱情美梦破碎后,杜丽娘再临花园,已是“残红满地”“凄凉冷落”,杜丽娘也是身心疲惫、怅然若失。待到春归之时,杜丽娘已是容颜“顿成消瘦”。一直到中秋丽娘之死,丽娘的生命才随着草木的消殒而结束。
杜丽娘的生命又是以几个节日为分期的。“似这般样,几时勾起来读书,早则端阳节哩。”(《诊祟》)“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闹丧》)端午节和中秋节都和自然盛衰阴阳消长相关,作者将杜丽娘的病与亡和节日联系在一起,即是隐喻杜丽娘的生命。
“新娘的身子则比喻作葡萄园、花园、鲜花和春季自然的复苏”。②弗莱从《圣经》传统中得出的文学类型的普遍关系,在《牡丹亭》中也得到了印证。
三、花神的原型,性爱、生育
理解花园——身体隐喻深层含义,自然要说到掌管花园的花神。我认为《牡丹亭》中花神的文化原型是高禖神。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忽一日,正值季春三月中,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冷时光,这小姐带一侍婢,名唤春香,年十岁,同往本府后花园中游赏。③《劝农》: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肃苑》:老爷下乡,有几日了。……明日不佳,后日欠好,除大后日,是个小游神吉日。
《牡丹亭》文本内外的三个细节都将杜丽娘游园惊梦之日定位在上巳节前后,也就是花神上场之时。上巳节自古有祭祀高禖神的习俗,高禖神主司婚姻、生育。这在《牡丹亭》中的花神身上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首先,花神促成杜柳二人牡丹亭上结合。如: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如梦。咱花神专掌怜玉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惊梦》)“此事花神阴为之媒”④,是高禖神婚姻功能的体现。
其次,便是促使杜丽娘梅根坟墓下重生。判官嘱咐花神:花神,休坏了他的肉身也。(《冥判》)又:花根木节,有一个透人间路穴,俺冷香肌早偎的半熟。(《冥誓》)杜丽娘肉身不坏而得复生,即是花神生育功能的体现。而花神催发百花则是其生育功能的另一种表现。
花园是身体隐喻,那么花园中的牡丹亭则是杜柳肉体交媾的隐喻,而花园中的坟墓则是杜丽娘重生的子宫隐喻。花神不过是身体隐喻的神话表达。
“长期以来,人们实际上把‘牡丹亭作为表示情爱欢媾的符号。”⑤正是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完成了她的性梦。而梅树显而易见是暗喻柳梦梅和他的性爱,梅“根”本来就有男性生殖器的隐喻。”
四、结论:花园——身体
综上所述,《牡丹亭》中的“花园”是“身体”的隐喻。这种隐喻关系表现在,以草木喻美人,用自然变化来写杜丽娘的生命身体变化,用高禖神原型和花园空间来书写肉体的交媾和重生。
注释:
[1]李舜华:《花园内外,阴阳两界——试论<牡丹亭>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分与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5期,第81页。
[2](加)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吴持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3]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9页。
[4](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6页。
[5]黄天冀.:《<牡丹亭>的创作和民俗素材提炼》,《文化遗产》,2011第4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