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扒一扒中国高考那些事儿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小涛文殊帖子

高考成了“免罪金牌”

陕西长武县中学的教科研处副主任曹老师,躺在县医院急诊科观察室的床上打吊瓶,这位50多岁的老教师右眼圈发黑,还伴随着类似脑震荡的“外伤性头疼”。因为制止学生撕课本,曹老师被6个学生围起来打了。但他没有报警,甚至,学校和教育局,都出面调停,让他不要报警。原因很简单,打曹老师的那些学生,再过一周就要高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考前考后撕书烧书,成了高考生们的一种减压方式,种种情绪,发泄在碎成一片片的教科书上,也成了能够被理解的事情。一句话,高考,成了任何行为的“免罪金牌”。

真的该让高考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吗?为了“不影响到学生备考”,失去亲人的考生会被暂时瞒着;一个县的所有网吧,为了高考,被暂时勒令歇业;许多地方因高考,交通临时限号……高考驾到,全民让道。

可是,继亲情之后,法律,也要为高考让道吗?真的该让高考,成为已满十六岁的几个年轻人暴力行为后,学校甚至教育局,一起包庇其行为的借口吗?

或许,还是让“教育的归教育,法律的归法律”吧。

“高考移民”遇到新政策

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周时间,小涛(化名)和他的家长,已经越来越绝望了。

这位原籍安徽、户籍和学籍迁到内蒙古自治区、高中在湖北黄冈中学借读的考生,既不能在湖北参加高考,也不能在内蒙古参加高考。

小涛不是第一个因高考移民的身份,被几个地方的政策拦在考场之外的考生,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家长原本为小涛规划得很好,按照以往的政策,小涛的学籍户籍在内蒙古已经满两年,即使他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三地就读,也仍然可以回到分数线相对较低的内蒙古参加高考。没有料到的是,内蒙古的政策突然改了,学籍两年,变成了就读两年。

政策变动以扼制“高考移民”,无可厚非。理想中的教育资源公平似乎仍是遥不可及,在城市人口流动迁徙已成常态的今天,又有多少“漂二代”会成为政策的受伤者,一时间,似乎无法顾及。

副教授“网上拜佛”怕吃亏

往年高考前,总有家长带考生到庙里去祭拜,以期金榜题名;在今天的数字时代,拜神方式也有了变化,家长们的祭拜活动纷纷挪到了网上的家长论坛里。

在某高考家长论坛,首页最火的两个帖子就是“网上拜菩萨”。其中一个题为“这一招应该灵”的帖子,点开之后是一张文殊菩萨的画像,画像配有一副对联,上联:提升考运;下联:金榜题名,横批:有求必应。画像下面有一句解释:文殊菩薩,高考归他管,拜一拜吧。

在网上膜拜的家长还真不少。“求菩萨保佑我孩子高考一志愿一专业录取,叩首!”“拜一拜,保佑我儿考入理想大学!”家长的各种求保佑、叩首的跟帖多达23页。有的家长还把潭柘寺的文殊殿、广慧寺的文殊殿、戒台寺文殊菩萨的照片跟帖在下面,以期增强此帖的“法力”。

另一个火爆的帖子名为“又为大家请来一位道教神仙”。帖子内容是一张文昌帝画像,图片下的说明文:文昌帝君,即文曲星,在道教中,高考归他管,也拜一拜吧。家长们又一窝蜂地膜拜。还有献花的、献爱心的,又跟帖了十多页。

一名在高校当副教授的家长说,自己也背着孩子偷偷在网上拜了拜。“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这些都是迷信的一套,但是人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气场里,好像就不得不这么做。生怕有一点儿没做到,就真的影响孩子高考。”综合摘自《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小涛文殊帖子
铁砂掌
小涛长大了
文殊菩萨启智图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酒泉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图像初探
暴力老妈
节约用水
烟花爆竹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