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
2014-04-29陈雪松
陈雪松
隐性课程有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广域性、持久性的特点,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价值定位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特色文化为内涵,开放大学视野下要从师德师风、教学过程、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丰富灵活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不同群体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电大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两课”相比有所不同,但这不是说,以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喻为“生命线”,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置身于开放大学视野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在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担当成人教育的使命。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由教学计划规定的、明确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如英语或计算机,因为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学时,所以也叫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显现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而是隐含在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却和课程表中的课程一样,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态度方面,非常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潜在性 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而非外显的状态呈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巧妙地隐蔽起来,渗透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潜在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广域性 隐性课程的载体丰富多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既存在于学校物质环境之中,又存在于学校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又存在于课外活动之中;简而言之,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有可能被学生内化吸收,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进行。
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选择的自由度,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说教与灌输的色彩,将“政治性”的内容不着痕迹地融于教育资源之中。在当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作用显而易见,其效果更为持久。
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移动教育等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别具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当人们需求层次不断得到满足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愿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传统意义的围墙内大学的校园学习,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发展和休闲的需要,开放大学建设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从当前现实来看,有部分人选择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往往是利益驅动,学习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或找个好工作,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成人教育机构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倾向。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居于首要位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让成人学习超乎功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和轻视。随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的深入,带动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这决定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要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全民化和学习的终身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要更加注重在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其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应以开放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导“有教无类”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学习”“教育公平”这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溯源。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积极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和为各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是时代赋予“有教无类”新的内涵。开放大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敞开学习之门,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实现,从其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皆可看到“自强、求知、有为”的精神,由电大向开放大学发展的历程,也逐渐沉淀、凝练为有别与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现代化”,“有教无类”与“自强不息”等。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开放大学彰显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国力”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平”“中国梦”建设合拍共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先进大学文化,从而在学生中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核。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却是有迹可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及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隐性课程规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针对其范围和类型进行设计与开发。
强化师德师风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将思想渗透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胸襟宽广、乐于奉献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进而以其为榜样进行效仿和学习。对于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师德实践与其他教师职业具有共性之外,还其有特殊性。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虚拟世界”,如入“无人之境”,教师的师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独,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学生一个样,学生多与少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网上与网下一个样。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进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方面健康发展,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掘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进步助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教育供给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实现了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制作更为规范、生动和易懂,积极推进网络核心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工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由于师生相对分离,远程教育更为强调教师要以责任和创新意识去设计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各种专业课中涵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艺术类学科的真善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类学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质。因而各专业课老师应该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员在比较鉴别过程中增强理解,提高是非辨别、去伪存真的能力,真正发挥各科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
拓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优质资源。
一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在有形的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实体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了“开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因此,校园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藝术性,突出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在潜意识中激发成人的美感,培养成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是重点抓好以精神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和服务,透过网站网页特定的理念、风格、品位等文化氛围使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专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等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促进政治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中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荣校、兴校之情。电大到开放大学筚路蓝缕办学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基层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学员,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组织向成功校友学习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汇聚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隐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规章、条例、办法、准则等制度不仅仅作为一种管理的规范而存在,反映了学校行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时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传导了道德导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学生明白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关键在于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即应然转化为实然,自觉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为,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校园制度的隐性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文明公约、诚信守则、规范学术研究等规章制度,开放大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引各类学生,校园的规章制度要更加合理与更加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充分发挥制度性隐性教育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置于开放大学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开发和构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努力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和广大求学者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开放大学事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戴林富.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宋志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3]姜茂徐.论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3)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11EKS022)】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