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洪绶笔下的高士形象
2014-04-29邹蕴芳
摘要:陈洪绶以复古为创新,笔下的人物造型高古奇崛,画面多取材于典籍的运用及对前人绘画的巧妙改编,人物画画风一改唐宋以来疲弱及面貌模糊之感,真实、孤绝,甚至气势凌人,为当时及以后几代的画坛融入了一股昂扬之气。陈洪绶无遗是继李公麟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关键词:明末清初 陈洪绶 人物画
前 言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工山水、人物、花鸟画,在人物画方面造诣最高。陈洪绶早年师从蓝瑛,重振了唐宋以来日渐式微的人物画,受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影响最深,人物造型及衣饰处理都有李公麟的影子。陈洪绶一度入宫廷作画,通过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及宫廷所藏历代名家的传世作品,并临摹同时代大量画家的作品,融各家所长,加上天赋异秉,终成一代大家,成为晚明画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陈洪绶的艺术主张是师古,艺术行为是创新。
虽然从明末到清初各家对陈洪绶的仕女画赞誉甚多,其中,明人龚鼎孳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章候画妙绝一时,所作仕女圖,风神衣袂,奕奕有仙气。”但笔者习画经年,对陈洪绶笔下的高士画却情有独钟。张庚评价他的高士人物画:“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对陈洪绶的人物画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高古、奇绝。下面笔者把陈洪绶的人物画以时间为序分为三个时期来加以简单的释述。
一、早期(1616年-1630年)
早年的陈洪绶锐意进取,学习构图、笔墨及设色的技巧,喜好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的线条,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别出心裁,风格缜密精细,在笔法上很早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在此期间,他通过临摹古画来汲取营养,形成并完善自己的艺术面貌。这一时期的构图,通常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及面积,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布局,有古拙之趣。陈洪绶早期代表作品有白描《水浒叶子》及《九歌》十二页。在这里,笔者通过《九歌图》里的《屈子行吟图》来介绍陈洪绶在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首先必须得讲,在陈洪绶笔下屈原的形象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人物头小身长,极度夸张,但夸张得很到位。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很舒适但又显张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巧合,但巧合的背后不可否认的是陈洪绶在青年时期就显现出来的这种过人的才华。画中的屈原形容枯槁,精神憔悴,袖口鼓起了江风,孤苦地游走在汨罗江畔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人物面容及须发上下笔沉着。衣纹多用钉头鼠尾描,即下笔有力,收笔渐轻,笔锋锐利,长线条转折变化非常明显,用笔在提、按处缓慢却很流畅,一点都没有生涩的感觉。人物布局占据了中央的位置,沿用他早期典型的“士”字形构图。人物形态上小下大,呈三角形状,把屈原缓慢且沉重的意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可以说,陈洪绶在他20岁的时候就已出色地完成了白描基本功的训练。这件早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到现在,很多艺术门类的屈原形象或多或少都有这张画的影子。
二、中期(1631年-1644年)
中年时期的陈洪绶生活坎坷,饱受磨难,又适逢明王朝覆灭,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期间他的画风时而狂放时而圆润,与他的个性一样是不羁的。中期的陈洪绶粗笔人物和细笔人物共存,山水人物轴在篇幅上普遍加大。这一时期陈洪绶的粗笔人物画下笔重、行笔快、多转折,笔法也多放纵,画面中山石、树枝、人物衣纹都是如此,并用多种笔墨技法来表现人物。
1639的《阮修沽酒图轴》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些特点。画面中的阮修着宽袍,风从后面吹来,裙带飘然欲飞,软帽簪花,手提古青铜酒具,壶上锈迹昭然,拙朴可爱。图中阮修脸庞圆润、短额,须发疏松,头部昂起,眼睛睥睨,拄杖立足,杖上挂一吊沽酒的铜钱和一串不知从何处摘来的野柿子,人物不为世俗所累,放浪于山野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从侧面反应了画家艳羡阮修、极想闲散山林的愿望。沽酒图用色大胆,全篇色彩虽仅用朱砂、花青及赭色铺就,却有一种灿烂奇目、富丽堂皇的感觉。画作尺幅较大(这里因篇幅原因,仅取画作中间部分),人物线条转折有力,整体形象气韵生动,一气呵成,有讽世、怀古、嘲讽的气息。画家在这一时期画风不再温和,而把绘画当作探索及发问的媒介。因个人际遇的因素,这个时期他画中的一物一景都不再单纯取其表面意义,讽喻性极强。
三、晚期(1645年-1652年)
晚年陈洪绶的人物画笔墨以工整为主流,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本事,故放纵的气势险而不显,一改青壮年时期的直折硬拐,变得圆转柔折、舒缓静谧,风格高古。在绘画语言上他力求简洁:笔简、墨简、色简,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已到“化”境。
《陶渊明故事卷》是陈洪绶晚年的代表作。1650年夏天,在杭州西湖定香桥畔,陈洪绶为好友周亮工创作此组图。图分11段,画了20个人物,间以适当的配景。其中归去、解印及行乞三幅在人物面容上还能看到早期李公麟的影子,但他的人物造型已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拘束,达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风格独特。《陶渊明故事卷》中人物头大身短,面部从额部以上缩短,从眼睛以下刻意拉长,颊圆无颏,造形夸张有趣,被称为“高古奇骇”。整幅画用色极淡、极简,面容用浅赭,唇、鞋头、袖里、衣服用浅朱,兽皮、篮及铜钱用不同深浅的赭黄,花叶用清绿,全篇以淡墨为主。中锋用笔,不急不徐,线条圆劲,常有先细渐粗而收笔轻提出锋的倾向,接近兰叶描。笔墨语言如行云流水,达到了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陈洪绶在浓厚的传统基础上筑就“高古奇骇”的画风。他的“奇骇”以“高古”为前提,“高古”又因“奇骇”而大放异彩。他是一个天才画家,更是一个以“叛逆”思考方式产生高士人物画的不朽人物,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翁万戈.陈洪绶(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 [美]高居翰.晚明绘画——山外山[M].王嘉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张岱.陶庵梦忆[M].
[4] 陈传席.中国名家全集——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邹蕴芳,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宜兴市国画院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