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石涛山水画中笔墨形象的表现

2014-04-29李永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石涛山水画

摘要:我国清代画坛上最重要的画家代表石涛的画,淋漓洒落,笔式狂放,面貌多变,和同时代的主流“清初六家”有很大的差异,对后世山水绘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石涛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山水画中的笔墨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但在当时的画坛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及以后的山水画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石涛 山水画 笔墨形象 表现

一、石涛山水画形成的背景

(一)歷史文化背景

悲惨的命运使石涛的内心世界一直很压抑,他不但不能享受童年的荣华富贵,还要隐瞒王孙身份。由于这样的人生经历,他对明宗室的抗清斗争没有认同感,对清廷的敌意也并不强烈,因此,他在抗清和顺清两大阵营中都找不到心灵的依靠,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石涛坎坷的命运,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墨形象,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宣泄与张扬。

(二)文学艺术背景

明朝末年,南北宗理论和复古思想成为画坛的主流,随着清王朝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稳固,当时的画家也渐渐分为两大派别:一派以四王为代表,继承董其昌的思想,以摹仿古人为主,强调前人笔墨的技法,并得到统治者的肯定,被称为保守派;另一派隐居山林,将对山川的真实体验和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表现在画中,其画往往突破古人束缚,勇于创新,奇肆豪放,如弘仁、髡残、石涛、八大山人、梅清、龚贤等等,因为他们的勇于创新精神而被称为创新派。石涛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二、石涛山水画中笔墨形象的表现

石涛一生画了大量的作品,他在实践中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和勇于创新。他的山水画表现出变幻莫测,时出新意的特点。其用笔、意境、皴擦、着色等常常出人意料之外,足可以见他高超的技艺和创新的思想。他的山水画,绝不是简单的只画一种山形,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用笔,如圆的,扁的,硬的,柔的,肥的,瘦的,以及婉媚的与刚硬的,飘逸的与凝重的等等,凡是笔所能表现的形象,都可以在画面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石涛的画法多变,和当时临古的风气大不相同。石涛山水画的笔墨形象是对大自然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更加生动和自然,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而当时的临古绘画者放弃了亲身去体会大自然的机会,而以和某某家相似引以为豪,这是临古一派很显著的标准。

(一)山石

程式化的表现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要表现画家亲身感受的山石的形态,仅仅用古人现成的几种程式肯定是不行的。要表现实际不同的山石的质感,仅用一种皴法也是远远不够的。而石涛画中的山石笔墨形象,主要靠皴法来表现。石涛认为用皴法,主要是为了表现山石真实的体态质感。现实中的山石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有圆的,有方的,有方圆结合的,还有不规则的。关于皴法,他有深入论述,指出区别石与土的皴法,只是皴法的一部分,并不是山水画所使用的全部皴法。只有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这样表现出来的画才具有生命力。画家不必局限于哪种山石必须用哪种皴法,在实际的山水绘画中,石涛提出了一画论的理论。他认为,“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即亿万万笔墨, 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据我的理解:石涛所说的“一画”, 它从心生出,是画家心性的自然流露。一画既出, 则“太朴散矣”, 静止的、原始的状态被打破, 而将画家心中浑沌的“太朴”运行为具体而微的纸上的形象,主宰其运动过程和结果的, 便是这“无法之法”的“一画之法”。石涛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的各种皴法都能根据实际山石的需要灵活使用,并给予创新性的运用和发展,非常值得当时人和现代人借鉴和学习。

我们从石涛山水画中可以看出,解索、荷叶、披麻、折带和拖泥带水皴,皴法虽多,但总的笔性是属于董源、黄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基本不用像斧劈一类的刚劲皴法。画远山不用淡墨染,而用浓墨泼染,以增加前山的明亮感,这是其他画家所没有的。石涛画用笔劲利沉着,用墨淋漓泼辣,山石以淡墨勾皴,用浓墨、焦墨破擦,多种皴法交织互施,带光带毛,夹水夹墨,得生动节奏之效。类此种种,举不胜举。石涛在一幅画中往往将两种或几种皴法一起使用,甚至将几种综合运用,令观看者不知出自何家,又疑似出自某家,实为性情所致,这也是有些人喜欢他的地方。

(二)树丛

树木在山水画中极为重要,石涛的画多描绘南方的景色,因此树木在画中占有很大的画面。古代画家画树,或三株,五株,或九株,十株,无论画多少,都要注重其形状、种类和相互交叉的关系。石涛在画树的笔墨形象时,将树看成有生命的人,还详细地论述了树的画法:“运笔运腕,大多以写石之法写之。”

石涛画树得法于大自然,不但重视树种的不同,更重视树丛随四季变换的枯、嫩、疏、密的分别。树干似画石法,运笔古拙厚重,枯笔之后多用湿笔破晕。点叶墨色浓重,粗阔点中往往间以细勾夹叶或松竹。远处的树多湿笔淡墨,丛树枝叶晕染,苍茫淋漓,犹在烟云之中。

石涛树木中笔墨形象最具特点的是松树。石涛喜画黄山之松,千奇百态,石涛依其写之,深得黄山松的韵味,和梅清画松,堪称二绝。其松法大致有两类,第一类为平坡之松,干多且挺直,松叶较宽,出笔略带弧意,六七笔画成一组,如沈阳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册》之五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陶潜诗意图册》之十、之十一等。另一类是高山悬崖之松,干多斜出取势,盘曲而瘦硬,松针细长且刚劲,用墨干而浓,如故宫博物院藏《黄山图册》之十三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山水清音图》等。还有幼松和远松,树干挺直,无出枝,于干上直接画些松叶,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水册》之九等。

(三)烟云

善于表现烟云的笔墨形象也是石涛绘画的一大特征。他画的云雾,多吸收黄山云海的精华,强调烟云的动态和气势。他画烟云基本有三种方法:

首先是染云法,用淡墨湿笔烘染出白云,虽然不显笔触,变化微妙自然,却给人一中朦胧飘渺的感觉,多表现晨雾暮霭和雨中云烟之景。例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黄山图册二十一开》之十一,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金竺朝霞图》,上海博物院收藏的《醉吟图》等。

还有勾云法,即用淡墨线条勾出云雾的形态,线条要求灵活多变,有动感,一般以中锋运笔。勾云法往往需要和染云法结合使用,使云和周围的景物过渡自然。这种方法多表现流动的云烟。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水图册》之七、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淮阳洁秋图》等。

石涛云法中最有特点的是渍云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生熟适中的皮麻纸上,用很湿的墨色染出云以外的景象,因為纸质原因多不显笔触,而且干后在云景交接处留有清楚的边缘。这种方法多表现较厚的云层。如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山水花卉八开》之四、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云山图》等。还有点云法与皴云法,即云的边缘形态由点法或皴法衬托出来,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水图册》之六以米点衬出云的形状,《搜尽奇峰打草稿》中的云气则完全靠皴擦衬托出来。石涛在一幅画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技法,往往运用两种或多种技法配合,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四)流水

石涛画湖水,山泉和河流等,具有静止,流动和汹涌澎湃的不同姿态。主要表现笔墨形象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远水或是极为平静的水面,留为空白,不画水波,有时也在近岸处或船舟旁加少数横细的线条。例如《淮阳洁秋图》、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二段》之一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对菊图》等。

另一种是微波流动的水,多用细笔中锋勾出,线条轻柔而流畅。例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书画卷》和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为微五作山水》等等。

最后一种是石涛水法中最具特色的,表现波涛滚动之水,特别是海水,用略侧中锋的线条,起伏有致地勾出。线条紧密,起伏形状很像远山,再用淡墨分染,以表现水的远近和动态。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水册》之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巢湖图》等。这种水法为石涛自己创造的,在画瀑布溪口时,多以山石衬出其形状,以细笔勾出水流,远瀑往往以烟云断之,实际是运用了宋人的技法。

(五)人物

关于人物,东晋顾恺之就有“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观点。而石涛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的笔墨形象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也不同于他人符号般的描写,而是有宋人绘画的风格,将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不因人物小,而将其概念化处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山图》之一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山水花卉册》和沈阳博物馆收藏的《山亭听雨》,前者描绘两位雅士在登黄山途中休息,观景感叹和相互应答的场景,表现得生动形象;后者描绘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仆人手拿蒲扇,给主人扇风而主人则侧卧椅子上。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幅画中的点景人物虽然很小,但石涛却将其年龄、身份、衣着、神情等描绘得十分形象,与山水相得益彰,使其更加和谐自然,体现了山水画中那种“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人文精神。

三、笔墨形象的影响

石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与世长辞,但他的艺术影响是巨大的。在封建社会晚期,社会面临着一场巨大革新,石涛在绘画和理论方面的重大改变,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大自然,希望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使画面更加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石涛在去世二百年后反而一举成为画坛重要的旗帜,指引绘画者创作的方向。总之,石涛的笔墨形象,笔法灵活多样,恣肆大胆,构图新奇,意境深邃,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在近现代绘画中,很多绘画爱好者因学习石涛绘画中的笔墨形象而获得很大的突破,成为了绘画大家。

花鸟画家齐白石对石涛甚是推崇,他一生的很多绘画主张与石涛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师法造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他同样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绘画。再如近代的画家张大千、黄宾虹、贺天健、黄秋园等,无不受石涛山水画中笔墨形象的影响。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总能找到石涛笔墨形象的影子。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2] 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3] 曹玉林.王原祁与石涛[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 韩德林.石涛与《话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 吕晓.清代四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6] 周时奋.石涛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7] 《朵云》第五十六集《石涛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8] 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潘运告注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10] 周远斌.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1]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2] 单国强.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3] 薛永年,杜娟.中国绘画断代史清代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永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石涛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啮雪一团”——探析石涛美学思想之“独创精神”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