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的白描艺术
2014-04-29郭宏伟
摘要:白描指的是用单色线对物体加以勾画。中国画白描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艺术之洞察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精神不断地打动着世人,并且影响了很多的绘画艺术家。本文从书法用笔、 单线绘画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画的白描艺术,提出了白描要试着走出传统,将现代化绘画技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中国画白描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 书法用笔 单线绘画 白描艺术
白描是我国人们最早时期,所采用的最为简洁性的绘画表现形式,古代时期人们将它称作为“白画”,亦有人把其称作“线描”, 它是中国画的核心造型方法。白描作为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是采用单色线条,借助线条的粗或细、长或短、曲或直、方或圆、浓或淡、干或湿、轻或重、缓或急、虚或实、疏或密以及顿或挫等的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物体的量感、物体的空间感与物的形体结构,有着极强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力。作为中国画的基础,白描有着独立存在和欣赏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经典的启示
《龙凤图》这一副源自战国时期的作品,白描艺术的表达方式便已经在其中出现了。上千年以来,中国古代绘画者们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白描作品。白描作为亚洲艺术之奇葩,其已经历经了悠久历史与大浪淘沙的沉淀,建立起了无法代替的绘画艺术之特征以及完善的技艺体系,著名的作品有:《洛神赋图》、《历代帝王图》、《牧马图》、《韩熙载夜宴图》,还有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和永乐宫壁画等等。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所创作的《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中的线条呈现出匀细圆润以及连绵挺秀之特色,顾恺之的笔法好比是春蚕吐丝、细密而精致,在其中不难发现有对西汉时期帛画的沿袭与发展。而顾恺之所开创出的白描绘法中最为常用就是高古游丝这一画法,并成了之后影响了几代中国画画家的重要技法,其中敦煌的壁画和魏唐的刻线画往往有其绘画风格的表现。唐代时期的“莼菜条”技法是吴道子所创造的,这一技法创作的作品线条出现了粗细提按的变化,運用这种绘画方法画的衣纺具有流畅飘洒、笔纵连绵以及气脉不断的特点,有着非常强运动之感,因此被后人称作是“吴带当风”。并且它与北齐著名画家曹仲达之“薄永帖水”画法是大异其趣的。
倘若这些画家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充了白描艺术的手法与内涵,那么宋代的李公麟便继承和发展了顾恺之与吴道子等先人的白描技法,同时把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了其中,把白描推向了一中独立性的艺术形式,很好的摆脱了原先仅仅为了绘画文本从而加以勾描这一限制。李公麟将方折劲挺的“铁线描”与吴道子和曹仲达的流畅飘洒进行了交替推进,精确无误地表达出物体的结构与质感,建立起了其独特的艺术之风格。在《维摩法像》这一李公麟的代表之作中可以看出,李公麟对白描艺术的研究是独到的,可以称作是独步当时和映照千古的一代白描绘画宗师。宋代李公麟之后的张渥,明朝的杜堇和陈洪绶,还有清朝的任伯年等人,他们在继承、沿袭了李公麟所开创出的白描绘法的基础之上还各自对其进行了推进与创造。我国杰出卓越的白描艺术家在给我们构建起一个流光溢彩的绘画王国的同时,还让白描艺术品用它极具鲜明且又别具一格的中国艺术文化之特性,超大程度上丰富了东方绘画艺术之宝库,进而让其矗立在世界艺术文化的顶峰。此外,中国画白描艺术家们敏锐的艺术之洞察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之精神无一不打动着世人,并影响了之后的很多绘画艺术家。
二、“书法用笔”是白描的笔法特点
我国悠久的绘画历史证明了, 中国画当中线条的展示力是变换无穷的。不管是在对中国绘画的学习中,还是在实践中对中国绘画方式的运用,无意不涉及到线条。线条集中展示出中国画那独有的观察形式,同时具有其他绘画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内涵与魅力。
白描画最强调的就是书法用笔,亦指书画同源这一根本。笔法就白描而言,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古画品录》这一书是南齐谢赫的著作,其中提到的“六法论”里面,第2个便讲到了“骨法用笔”的要点;《笔法记》是五代绘画艺术家荆浩的著作,他在书中讲述了作画的6要素:“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而《历代名画记》唐朝张彦远的著作中也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由此可见,用笔对于白描画而言是多么的关键了。
就用笔来说,每一根线条的形成,不管它如何表现的,往往体现在对笔锋的运用上,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3个过程形成的。在起笔的时候应该注意隐藏笔锋,也就是指应做到欲左而先右、欲下而先上,反之亦然。在行笔的时候应做到动中求稳,对于行笔的速度,应该结合线条的变换来灵活把握快慢。在白描画中,中锋用笔的方法是最为基本的行笔手段,其讲究的是沉着稳健为贵,重在圆润而厚实。在运笔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行和留之间的关系。绘画时平直的画过便是行,而在画长线收尾时,不行便显得不流畅和呆板。此外还应有留,所谓的留指的是在运笔时应有涩、有逆以及有重之感。而留的目的在于让线条绘出的时候富有内抗力,如此一来,绘画出的线条方能显得劲健而挺拔,就是所谓的“力透纸背”之感。在用笔方面还有着圆、平、留、重、变这样的说法:(1)圆,指的是行笔时圆转自如,在水和墨的饱和度正好合适于毛笔时,勾勒出来的线条就会润且具有弹性;(2)平,其一指的是绘画者的平静之心态,其二指的是运笔过程中力量的均匀,身姿的舒展,以及线条的平实强劲;(3)留,是指握笔的稳当,可以掌控稳用笔,能够收得住,切忌过分随意性的用笔;(4)重,是指勾勒的线条有分量,在勾线的时候凝神住气,对于落笔与运笔要做到心中有数;(5)变,讲的是灵活变通,在用笔的时候做到顺势自然,不应强行出锋,要顺着笔势而行。此外,在用笔的时候应该有气势,应做到气脉相连、一气呵成。
三、“单线绘画”是白描独特的表现手段
白描作为一种较为单纯性的表现形式,和西方的绘画有所区别,其在于借助纯粹的线条来描绘物象,同时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和轻重等的变化与穿插、疏密、虚实等的绘画手法,构建出物体的轮廓、体积和质量等的艺术形象及效果。
将其加以总结一共有4点:第一,粗细。白描线条的本身就有着极高的归纳与概括功能,线条的粗细能够区分出物象结构的质感特性以及空间前后的关系,还有结构线及辅助线之间的交代。第二,疏密。疏密作为白描画中非常关键的经营形式之一。其能够让复杂、变化的线条富有秩序、具有层次以及变得理性化,同时产生出多元的对比功效,让画面具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实际上,繁密的线不仅能够细致对局部的刻画,而且还能够借助有着装饰性和图案性的表现形式来提升造型的味道。而对于疏简的线条来说,其是谨慎意识的提炼,可以让画面呈现一份能够进行遐想的空间。第三,方圆。白描线条的方与圆的组合及变化是将形体中有着抽象内涵的结构变得具体化,其有着夸张的手法。应该说,圆里藏方和方里兼圆这样的笔法展示着绘画者用线技艺的造诣和对线条结构的理解层次。第四,虚实。虚实是结构中的变化关系,其包含了形的层次以及线条的用笔效果。实是精确掌控结构的要点,而虚则是富有余地的进行变化,能够起到放松的效果,同时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拓展。唯有虚实得当才能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
四、继承与创新的契合点
“高雅超逸”、“吟咏性情”、“写形传神”是古今白描的共同精神。当代的画家们在自己情感的表达、宣泻和方面变得更加的狂放与自由。也許古代时期的“吴带当风”仍然临风飘扬,李公麟的“维摩形象”仍然超脱尘俗,而不一样的在于现代人在传承中国画白描精髓的同时,让白描艺术之梦变得更加美妙与充实。孩提时期的梦幻,现实生活的困惑,对未来的期待等,犹如一股泉水般毫无约束地奔流而出,进而产生一种独有的荒诞、神秘以及无法捉摸之感。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人拓展出的宽阔领域,这是何尝不是一种新型的联想模式,同时又是心灵深处那情感的渲泻。当我们掀开《当代白描人物精选》一书,看到那沧孔斑斑的面孔以及那绳索般被扭曲了的躯体,还有山石一般的流水与衣纹,都是我们现在白描画家们对于线条的一种依恋以及对各自内心灵感的热烈表达,才让心灵的那份真实以及精神想象成就了现代中国画白描的根本内蕴。
走向不同方向的自由,是目前艺术创作的大方向。同样白描也要试着走出传统,去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让自身日益完善。从古至今,我国白描艺术家们对传统性的“十八描法”都已经理解与掌握近乎规律化和程式化这一地步,所以白描也要结合传统的数理化走进现代化文明。当代艺术家可把现代化绘画技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行结合,到宽广的艺术世界中用线去诠释个人的主观意识。主题、时代与材料三者掺合于一体,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画家的个性魅力。
五、结 语
当代中国画白描艺术家不管是在写实画方面,还是在变形画方面,往往都下了足够的工夫。比如何家英,他在画人物头发、衣物和饰物的时候,都是用线条进行组织和表现的。此外,胡永凯香港的艺术家,他借助简练性的线条和错落相宜的线条变化,绘出大量的变形工笔的人物画,为中国画重新注入一种生命力。因此,对白描艺术的深入研究与学习,进而加以运用,这对中国画白描的发展与创新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2] 俞芳.中国画传统白描艺术的经典与现代[J].大众文艺,2012(04)
[3] 代青全.白描艺术审美情趣的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08)
[4] 詹勇.线之意韵与认识误区——谈中国画白描人物中的线[J].美术大观,2012(10)
[5] 崔晓琛.在写生中见白描艺术[J].艺海,2012(11)
[6] 李传真.白描零语[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2(08)
作者简介:
郭宏伟,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