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文化背景中探究水彩画民族化问题
2014-04-29高玉
摘要:西洋水彩画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前辈们都曾从不同的层面为探索水彩画民族化道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目前的中国水彩画坛,却出现了一些简单地把中国水墨画元素拼凑进水彩画内,以示其为“民族化”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不出形而上的观念,更看不到什么创新点,只能看到外在形式的并合,而未从图象的背后看到“中西结合”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水彩画 中国水墨画 民族化 东西方文化
在当前的中国水彩画坛,许多画家、美术评论家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水彩画的“民族化”问题。水彩画“民族化”包含的实质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中国水彩画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健康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水彩画界所关注的课题。
我们所说的“民族化”是以宏扬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精神为宗旨,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去吸纳外来文化,去“化”西方的艺术,使之逐步演化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本土艺术。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演绎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明。东西方美术就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态。作为西洋画种之一的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由于其文化根源不同,它们的发展道路也必然不同。
西洋水彩画受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作画强调再现自然与立体造型,属写实绘画范畴。中国传统水墨画受儒、释、道混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画追求“尚意”与“墨趣”,属于意象化表现性范畴。
西洋水彩画受西方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色彩的表现。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就在追求色彩统一下的颜色间的对比、变化和节奏。不管色彩多么跳跃、强烈、丰富,在整体上仍然是和谐的、统一的,伴有对比和变化。像野兽派的代表画家马蒂斯在作画时最喜欢用柠檬黄、紫罗兰、葱心绿三种非常跳跃、对比强烈的颜色,但作品在整体上却是和谐的、统一的。马蒂斯曾说过:“一种颜色是噪音,两种颜色就是和声了。”这就是西方经典的色彩观。
而中国传统水墨画受道家朴素型色彩美学思想影响较深。老、庄都提倡“见素抱朴”,反对人为的、“反自然”的“五色”。“五色令人目盲”(老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庄子),所以要消除“五色”,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1]。所以中国水墨画讲究用墨,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绘画艺术的美感不仅在于描绘客观世界,更在于描绘本身的线条、墨色,也就是笔墨,它能传达出画家们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正像有人提出的“有笔有墨谓之画”。所以,我们要从内在精神上去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
作为西方画种的水彩画,强调创作贴近生活,追求对象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作品中焦点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和素描方法等运用都比较准确,具有科学性。西方绘画喜欢现场写生,“画其所见”。而中国传统水墨画讲究意境与想象的空间,每一个元素都是抽象的,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京剧一样,人物的脸谱代表着忠奸善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需要观者去细细品味。中国水墨画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哲学与老庄思想的影响,讲究事物内部绵延不断的发展,强调画面内在气韵。中国水墨画除追求完美的形式外,还追求人文理想,主张“画其所知”。
所以水彩画的“民族化”问题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包含着对东西方绘画艺术本质的认识问题。
但在目前的中国水彩画坛,却出现了一些简单地把中国水墨画元素拼凑进水彩画内,以示其为“民族化”的作品。从这些“民族化”了的水彩作品中可以看到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如只偏重于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表面形式上的结合。这种表面形式的结合,造成的后果是,要么全盘接受中国绘画的形式,将水彩变成墨彩,将水彩画纸变成中国的宣纸,使人感到十分的牵强与生硬。这种转换或拼凑的方式,虽然从绘画材料或方法上有别于西方水彩画,但是画家的艺术观念却没有脱离原有的思维方式,使人看到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面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对外来艺术只停留在感性的主观认识层面,而不是在理性上客观地认识问题。中西绘画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各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各自的传统“文化基因”不同,必然会导致中西绘画的发展产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
之所以有人提出中国水彩画走“民族化”的道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水彩画艺术,使它转化为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但是由于他们对水彩画如何结合中国水墨画的问题,并未从文化根源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使得许多画家对“民族化”陷入了一种盲目状态,从而造成了一些水彩画作品只停留在嫁接的水平上。如用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用中国画的笔法、线条,用几乎单一的色调,中国画式的泼墨,甚至还模仿了中国画的题诗落款印章。实际上这些模仿和移植的方法,并未从理性上实现两种文化的结合,因此这种结合产生的作品,很难摆脱其原有的艺术风格。唯一不同的是将中国画的皴法、线条等移植到了水彩纸上,使人看上去有种带有“中国味”的水彩画,这种作品基本上停留在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感性认识及表面认识上,并未能体现出理性认识上的深入。因此,这类表面上追求所谓“民族化”的作品,表现出的是形式上的简单结合,并未认识到其实质问题究竟是什么。绘画艺术的美感表现在形式上与内容上的统一,那些嫁接式的结合很难体现出东西方精神与文化的真正内涵,反而暴露出一些画家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肤浅。这对水彩画“民族化”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结果。
水彩画“民族化”并不是不可行,关键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从本质上结合,这是目前对“民族化”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定能够产生出与目前那种只是在形式上结合的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对水彩画“民族化”的探索,不应该只是绘画材料的结合,而应该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结合,在本质上说是人的结合。作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艺术家,必然有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我们即便不在画中使用中国画的元素,同样也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东西。我们要的“民族化”主要指的是表现民族精神、气质,而不只是图式语言层面的表现。中国人画出的作品,肯定会有中国味。因为,艺术语言、艺术風格是人的外化,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有什么样的外化,这才是民族化的本质。那种从表面上提倡“民族化”的做法,容易使人误会,好像认为“民族化”似乎可提供一种公式或模式,来给“民族化”一种配方,比如,用中国画的元素,这种简单的认识,我担心的是它会变成单一化。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洋水彩画受各自的传统文化影响,在艺术审美观念及艺术表现语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简单地从技术层面去做一些“民族化”融合,就以为水彩画“民族化”了,就“像一个中国人,穿着了一套洋服,再着了一对日本屐,然后加上一顶自己的瓜皮帽,便夸他是中国的新装束,可不笑话!”[2]“因此,只有在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真正从理论上搞懂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与西方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对中西哲学、美学、史学等与中西绘画艺术相关理论的认识),这样才能使结合问题上升到理性及理论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要对中西绘画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与思考的真正目的。”[3]
其实,画什么,怎么画,都可以。作为中国人,他怎么画都是具有中国气质的,想不“化”都难。在当今的中国水彩画坛,多样化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水彩艺术的这个百花园才能够多姿多彩,争奇斗艳。
注释:
[1]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2] 刘玉山,陈履生.油画讨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3] 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
高玉,山东省滨州学院美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