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在《环境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
2014-04-29胡乐宁邓华蒙冕武
胡乐宁 邓华 蒙冕武
【摘要】为了研究以提高环境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选用《环境学》为教学改革实践对象,针对环境类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介绍了“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和良好教学效果。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改革实践。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环境学 “三导三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3JGA120);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立项项目(A类)“《环境学》‘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4-01
一、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改革
环境类本科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学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尖端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对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污染的恶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就要求培养环境类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这在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尝试在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尝试让《环境学》课堂教学更积极有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是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改善与弥补的缺项。教师教学重点均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以往的实习活动仅限于参观考察等基础性实践活动,不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今后的工作技能没有帮助,学生时代与工作阶段缺乏衔接。
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求以“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基本环境问题与治理技能上寻求答案,加深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源于基本的课堂讲授方式,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拓展课堂范围与教学时间,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导三学”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课前“导”和“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导入相关问题或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或亲身体验、探索,达到激发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中“导”和“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不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将课前问题适当解答或总结,并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并适时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课后“导”和“学”:知识拓展,能力培养。课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课堂所学某些重要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热点和进展,通过自主涉猎相关文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环境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建立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集中阐述环境学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应用,为深化和整合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维护环保的信心。
由于《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相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更具有现代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相关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他们也已经关注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关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如福建师范大学苏玉萍等对《环境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的张鸿郭等初步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环境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的曾丽璇等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环境学导论》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心得,这些足以体现了任课教师对《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希望和需求。
“三导三学”是目前较为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导”、“学”环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对象来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本项目旨在针对大学本科《环境学》课程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导”,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期望通过“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激发學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在课程三个有机联动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徐志兵;陈书琴;钮志远.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毛程锦;沈阳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08,(27)
[5]刘惠君;夏会龙;马香娟;方治国;都韶婷.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探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