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吡嗪(迪沙片)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4-04-29梅桩程越
梅桩 程越
【摘 要】目的:联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影响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格列吡嗪组、二甲双胍组和联合应用组,各组均在合理的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分别在餐前0.5h服用各药,以四周为一疗程,均治疗三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三组血糖水平在第二和第三疗程结束后均有一定下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单用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的FPG、2 h PG、HbA1c 均明显下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三疗程最为明显。结论:对2型糖尿病,与单用二甲双胍和单用格列吡嗪相比,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可有效控制血糖,有其独特优势,且联用安全且疗效确切。
【关键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联合用药;2 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0-01
糖尿病是患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过高为特征的机体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不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也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只是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性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来改善高血糖的症状。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苯甲酸衍生物类等。笔者针对在社区医疗中心所接触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使用药物的总结发现,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对患者的高血糖情况改善比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1月至2013 年12月两年时间在六安市立医院一分院(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就诊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2005年标准诊断[1](1.FPG≥7.0 mmol/L,2.2hPG≥11.1 mmol/L ,3. HbA1c≥6.5%)的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 120例,且排除了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妊娠、哺乳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糖升高。患者的平均年龄(44.3±5.6)岁,病程(6.7±2.4)月,其中男 78例,女 42 例,就诊前未服用过任何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且肝、肾功能经查均正常,且无相关的并发症。将其随机分为三组,二甲双胍组(SG组,男23例,女17例),格列吡嗪组(BQ组,男25例,女15例),联合用药组(HY组,男20例,女20例)。治疗前各组之间的FPG、2 h PG、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治疗前进行常规糖尿病教育,适量运动,最主要的是含糖饮食的控制[2]。用药方式,SG组: 给予二甲双胍片0.5g,3次/d,餐后口服;BQ组:给予格列吡嗪片0.5mg,3次/d,餐前0.5h口服;HY组:在餐前0.5h口服0.5mg,3次/d,餐后服用二甲双胍片0.5g,3次/d。四周为一疗程,服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记录开始和结束的FPG、2 hPG、HbA1c 的值。
1.3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 ±s)表示,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比较用LSD-t与Tamhanes T2。
2 结果
治疗经过三个疗程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结果见表1。
与相应组治疗前比:*p<0.05,**p<0.01;与SG组相比:#p<0.05; 与BQ组相比:◇p<0.05
从第一疗程的结果看,三组的FPG、2hPG、HbA1c的值,HY组2hPG和HbA1c比其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SG组和BQ分别与各组治疗之前相比,在数值上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可以看出,BQ组的2hPG水平与第二疗程治疗前比较,显著性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Y组的FPG、2hPG、HbA1c的水平与改组第二疗程治疗前相比,FPG、2hPG、HbA1c的值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HY组2h的血糖与BQ组第二疗程治疗后的水平比较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意义(p<0.05);从第三疗程的治疗结果看,SG组、BQ组以及HY组的FPG、2hPG、HbA1c水平,均比其相应各组第三疗程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Y组的第三疗程的HbA1c水平与其该疗程前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HY组的PG、2hPG、HbA1c的水平比其他两个单用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发生低血糖3例、2例和4例,但是均没有意识障碍。
3 讨论
据临床调查发现,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心脏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近30年来,我国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的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 型糖尿病发病的初期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失,失去正常分泌节律,患者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患者餐后血糖的持续升高,引起整体血糖水平失调[1]。但是,学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不是丧失了,只是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2]。2型糖尿病,并不需要长期使用的胰岛素制剂,可以通过口服降糖的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释放,从而使得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
临床上常用的格列吡嗪,主要是增强胰岛素作用,降低血糖浓度和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二甲双胍,有多种降糖作用机制,其降糖作用主要是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3,4],增加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元异生,由于减少糖元异生引起继发基础血糖减低而降低基础肝糖输出。
本文笔者发现,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5]两者均为临床上口服降血糖非常常用的药物,加之两者降糖的机制的不同,在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过程中,胰岛素耐受或胰岛功能降低的情况,反而具有非常好的互补作用,这也就应证临床实验的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发现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俨然要比单用任一种效果好,猜想可能是由于病程的延长,对单一的药出现了耐受或者是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发生变化,不过这只是笔者的根据这一临床结果的猜测,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诊疗标准(二) —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5年公布.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C].2010.
[3] 乡杰祥 . 诺和龙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 40 例疗效观察现 .代医药卫生,2008,24 ( 21) : 3230-3231.
[4] 王雪茵,高文远,蔡兵,等.黃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疗效[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6):441.
[5] 程志刚.格列美脲或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5): 4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