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采访中受众的心理把握及对策

2014-04-29朱荣萍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受众

朱荣萍

摘 要: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要搞好新闻采访工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采访也才能顺利展开,从而将新闻事件还原。

关键词:新闻采访;受众;心理把握

一、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就是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首次效应”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多数记者将“首次效应” 更多地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这其中就包含了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记者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要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样采访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二、保持好的心境

一个记者心境的好坏、顺或者逆都将对采访的效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当记者以肯定情绪主导的时候,他的心境也会变得喜悦与开朗,就会在待人接物时表现出充分的熱情,这时受众会感动放松、愉快,工作效率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想反,如果记者持否定情绪来采访,那么就会导致采访效率明显下降。因此,作为采访者,要想使受众积极配合采访,就要对受众的心理活动状态做出相应正确的判断,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受众,从而保证让受众在心理上与自己达成一致的效果,这样才能取得共鸣。

总之,受众心理把握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新闻采访的有效率,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受众,保持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状态,促使采访的整个过程都更融洽。

三、提出的问题要能切中要害

在采访中,“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众所周知,一个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如果记者能提出一个好问题,那么就会激起受众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提出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所以,要想使采访获得成功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受众所关注的问题,激起他们的兴奋点。

四、正面激问的提问方式

对一些不愿意配合采访,回避记者问题的采访对象可以采取正面激问的提问方式。对这样的受众,采用其他提问方式是很难让其主动回答问题的,所以就要才用刺激的提问方式,使记者由被动变主动,达到采访目的。如:记者在采访一起因客运车严重超载导致的交通事故的时候,受众是当地交通部门的主管。记者在问询事件处理进展情况的时候,主管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不谈超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办法,只是说已经将伤者妥善安置。此时记者采取正面激问的方式,直问主管“客运车超载现象屡禁不止,请问这是否是交通主管部门不作为的结果?请问对这种恶性交通事件,交通部门对相关涉案人员有什么处理意见?又将采取什么治理和防范措施?请您正面回答,给伤者及家属和社会一个交代。”在这种情况下,主管只能正视记者的问题,承认交通部门在工作中的疏忽和漏洞。由此可见,这次采访的目的达到了。

五、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

采访场合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这个因素也不可以忽视。如: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土。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

新闻采访是一个面对面的现场采访,因此,这种采访的地点、时间、采访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都是格外重要的,这几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心理,甚至还会导致采访的成败。我们可以以一个典型的事例来说明采访场合及环境的重要性。如:在非典时期,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却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而且经常性地上夜班。当时,交警部门准备安排在会议室采访这位老交警,但最终记者还是选在老交警正常上岗值勤的时候进行采访。当时夜里凌晨1点多钟,当时天正下着大雨,记者冒着大雨赶到的时候,便立刻投入到采访中,和老交警一起站在雨里交谈。这样,老交警被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打动,所说的一切也都很有真情实感。采访到最后,尽管记者浑身都被雨淋湿了,但是这次采访的效果却是最佳的。

六、找准共同的认知点

认知点就是指受众对自己所熟悉(或接近)的问题容易产生亲切感,并给予更多的关注。一般来说,与受众地理位置、心理距离接近的问题更容易使受众感兴趣,也更关注。反之,读者则兴趣淡薄。受众之所以有求近心理,从认知的角度看是因为被受众所熟悉的新闻很容易纳入受众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曰认知图式),使人感到亲切、可信,同时也易于同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理解得快而且深。此外,从情绪情感上看,受众之所以有求近心理,是因为被受众所熟悉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受众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共鸣。

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就要坚持以受众的求近心理心理为基本原则,找准共同的认知点,缩短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但是,采访时也要照顾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心理状态,提问要有针对性。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把握受众心理并非是件容易的事,而了解受众心理又不是根本目的,其关键还在于怎样在新闻采访中合理的运用,以获取较好的采访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程鹏《新闻采访中受众的逆反心理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3年06期。

[2]孔晓梦《浅析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掌握对策》[J].《今传媒》2013年06期。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及新闻采访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时间与空间:新闻采访中无声的语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