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2014-04-29殷伟
殷伟
摘 要:文章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深入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进行了探析,旨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足及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途径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不同,对成本的理解有所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生产产品,对成本的理解应是广义的含义,即成本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履行公共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按照支出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两大类。基本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资金耗费,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商品及劳务支出等;专项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从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支出,包括大型购置支出、大型修缮支出等。
一、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及历史的原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依然停滞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额政府财政拨款的意识当中,对政府财政拨款有着相对较强的依赖性,而对降低费用以及成本核算造成了极大的忽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始终对“政治业绩第一”的中心加以秉承,把职工的业绩与领导者的业绩当成是唯一的干部考核标准,而对成本方面的相关因素带来严重忽视。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仅仅对突出的政治业绩情有独钟,行政事业单位各级人员绩效和领导者绩效考核的最重要标准依然是政治业绩,而成本核算意识极为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成本核算制度有待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人员意识淡薄,核算管理模式滞后单一,成本核算归属不规范,成本费用分摊有着较大随意性,人为因素偏多,系统性和科学性严重不足,最终造成成本核算不实、过度分配、超前分配、虚假性盈亏及不准等普遍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转。
(三)内部会计核算体系有漏洞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的漏洞
资产核算方式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上。在单位当前现行的会计制度当中,固定资产仅仅能够对账面原值进行核算,无法计提折旧,只能借助于修购基金的提取来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的维护及更新。这充分的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未详细的规定价值损耗,极易出现诸多问题:成本不涵盖折旧费用,导致成本核算缺乏完整性。成本核算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构建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会计科目,该类会计核算会使事业成本直接虚增;其二是未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所获取的相应收入成本被人为地降低,而盈余则被大大虚增,并且无法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有效地体现出来; 固定资产的净值及账面价值,会逐渐的随着不断延长的使用时间,而使得价值背离的发生,固定资产的原值无法将固定资产的损耗加以如实反映,资产总量被虚增,导致资产负债表当中所列支的净资产指标无法体现实际的资产情况。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漏洞
通常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均为收付实现制,而对于经营发生收支业务核算则可利用权责发生制。根据相关规定,大型行政事业单位运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无法真实及完整的体现出具体的经济业务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往往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年度内不配比收支项目的不良状况。举例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修缮房屋的费用,并非是每年都有发生,在修缮费用发生的会计年度,支出便会由此加大,导致当年结余的降低,極易导致当期收支不配比的出现,并且计算得出的结余不再是真正的结余。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结合本单位管理的服务目标和资源调配能力,根据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标准或调整系数,合理测算各支出项目的预算数。来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将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控制在预算数范围内,严厉禁止超预算开支。如确因意外导致超预算开支,需重新调整预算数,并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执行。通过对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费用开支随意性行为的发生,解决成本费用开支不实的问题。
(二)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采购资金支出与一般的采购方式相比,政府采购是公开、透明、公正的,是一种“阳光下的交易”。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达到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采购,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完成,通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吃回扣”等腐败行为的发生,解决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解决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实施政府采购,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资金支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减少和节约资产购置支出。国家配置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表现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涉及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重要环节。在资产配置环节,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单位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合理配置国有资产。对于国家或各省市规定有配置标准的,应严格按标准配置国有资产;对于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根据单位提供服务业务活动的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从严控制,合理配置国有资产。如果不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环节的监管力度,车辆的购置费用还将继续增长,侵占和浪费大量财政资金,使费用性运行成本增加。
在资产使用环节,应加强对自用国有资产尤其是对外提供担保和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对自用国有资产的管理涉及到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三方,应建立国有资产清查制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牵头定期对各使用部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__查盘点,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对用于对外投资、对外提供担保的国有资产,应严格审批制度,经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才能将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担保。另外,还应加强对国有资产使用收入的管理,杜绝单位设置“小金库”,防止单位截留国有资产使用收入。在资产处置环节,应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制度。对于达到处置要求的国有资产,使用部门首先应提出处置申请,报主管部门批准,一些重要的国有资产还要报财政部门审批,避免单位随意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建立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能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有助于防止错误或舞弊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基本支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对人员经费支出的定编定员定额的制定和商品、服务支出定额的制定。定额的制定科学合理,才能控制基本支出经费,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项目支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控制,关键控制措施有:第一,单位应建立项目支出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项目支出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第二,单位应当对项目支出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项目支出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部门、经办人员办理项目支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项目支出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项目支出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加强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它是通过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职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情况的过程。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功效,人尽其才,事尽其功,公用服务事业才能持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行政运行经费支出统计报告和绩效考评制度,把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行政人员政绩的主要标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
参考文献:
[1]郑平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J]致富时代(上半月),2010,(9);
[2]何红霞.浅谈事业单位成本核算[J] 财经界(学术),2013,(3);
[3]付忠东.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与方法.新财经(理论版),20l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