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的嬗变

2014-04-29周冬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权威市民国家

周冬

摘 要 市民社会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不是广泛的,而是特指相对于国家和市场所确立的一系列价值和原则,其核心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的實现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伴随市民社会的脱嵌,自由经历了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到社会自由的嬗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

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阐述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在18世纪以前,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是合二为一的,“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市民社会的真正出现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使市民社会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由政治意义的等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这样就完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政治解放意味着人在政治生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无论出身,职业,文化有多大差别,都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而这种权利所孕育的社会自由就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价值。

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路径的错位,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偏离了方向,社会自由价值先后被权力与市场包裹,步入了畸形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自满清王朝崩溃后的连年战乱导致国家政治权威弱化乃至出现“权力真空”,致使中国市民社会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道路,市民社会脱嵌政治权威的过程被国家政治权威的重建所取代,“权力社会”成为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方向。

政治权威的重建是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革命途径以重建政治国家,而后在政治国家的主导下建设市民社会。但是,政治国家的主导必定不能构成对市民社会长期的占有和压制,“脱嵌”政治权威成为社会自由价值建立的基础。但事实却并不于此,政治国家并不愿意放权市民社会,而是牺牲社会自由来换取国家的制度完善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按照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中包括政治权威的弱化)必然会形成相应的市民社会。但是,我国却强调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希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跨越市民社会发展阶段,以国家主导和政治权威的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社会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实践上。毛泽东1958年8月17日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我看叫大公社。——人民公社兴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都可以解放。”但是,美好的理想却不能代替科学的方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由于不顾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现实,片面发展全民所有制和生产资料在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强调“一大二公三平均”,将劳动成果与其利益隔离开来,严重的挫伤了人的积极性,这种人民公社体制在生产关系上的实践不仅没有起到推动社会自由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进步,自由被生产关系所束缚。随后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将社会自由彻底摧毁,这种政治唯意志论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成了奴役社会的工具,在这种被权威占据的社会中,人已经失去了自由,政治原则成为指导社会的原则,而政治身份更是高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社会价值的基本结构在政治原则中崩塌。“政治的原则就是意志。政治理智越是片面,因而越是完备。它就越相信意志的万能,就越分不清楚意志的自然界限和精神界限,因而也就越不能发现社会疾苦的根源。”

“政治挂帅”和“道德至上”使根植于小生产的封建政治和封建道德披着新装上市,正是在这种思想和现实的基础上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因此,脱嵌封建政治是市民社会发展所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自由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从政治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还原为市民社会的成员,还原为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还原为公民、道德人。”公民身份不再以政治成分的高贵而获得,而道德个体不再以虚无的榜样力量而高尚。“现实的个人应该让抽象的公民回到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和个人关系中,成为类存在;人应该把自己的力量认为社会力量,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而不再以政治力量的形式使社会力量同人自身分离。只有这点实现时,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和谐社会的提出除了对社会基本价值的认同外,更多的还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又一次嬗变。但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然经历起始期和完成期。起始期在于对国家社会和市场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出现各种问题的解决;完成期在于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第3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4.

[3]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明报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权威市民国家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权威发布
把国家“租”出去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