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人际关系
2014-04-29张丹丹
张丹丹
【文章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一。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产生也受到其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几个特征入手,探讨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联系。
【关键词】
人际关系;文化
1 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情观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无不随时考虑到人情的存在,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得最多的是感情因素,而不是理性和科学。梁漱溟说“西洋人是要用智的,而中国人是要用直觉的——情感的……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这一点也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学者对于人情有多种表达,概况起来普遍认为人情是一种资源,人情需要回报,同时人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例如当人际关系开始后,受惠的一方总是想方设法去加重分量回报对方,让施惠的人反欠人情,施惠人再加重分量去归还。这样反反复复,人情便建立起来了。“人情”成为了维系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这种礼尚往来的中国式人情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人情是儒家文化中的“仁”的延伸。儒家文化强调“仁”,它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体现出仁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孔子认为“仁”即“爱人”,由此看出“仁”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处。这影响了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处处要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展示出人情的存在,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关系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同时儒家学说中实现“仁”的方法,是建立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之上的,这跟人情存在的条件是一致的,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实现人情的互换与回报。 因此,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情是与儒家文化“仁”的一种体现。
人情的存在也受到儒家文化中“礼”的影响。儒家认为如果以“仁”作为人际交往的核心,以“礼”作为交往时的人际规范准则,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就能够维持良好的关系。儒家中的“礼”与“仁”是相生相随的,它是指人与人交往时候的规范准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强调民众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让人心中的感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礼”的存在,让人们要求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传统道德伦理的要求,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认为人情往来的时候,只有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也只有通过人情互换,不断表达自己的感谢,感情,或者同情,这样才是正确有效的与对方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如果受人人情而不报答,则不符合交往的人际规范准则。这种处于“礼”的影响下人一来一往的人情,成为了中国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思想
“面子”是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以往关于“面子”的研究表明,“面子”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里地位,它与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爱面子是是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人际交往中的面子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果对一个人尊敬,是给人面子,替人办事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客套,称赞都是给人面子的表现。人们常常通过人际交往中对方是否给足面子来衡量与这个人的关系亲疏。人际关系中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或面子是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及程度如何。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一方不给对方面子,或没有给足对方面子,就会影响人际互动双方关系亲密的程度甚至使双方反目,关系破裂,严重的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剧烈冲突。因此“面子”调整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
然而这种影响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面子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方面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的个人的身份地位。“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同时儒家提倡以和为贵,所以给人留几分薄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一种手段。它所提倡的朋友间的共生共荣,即使朋友有错,也不应当面揭短。儒家文化重伦理讲礼义廉耻,为人处事重名声。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这些都表现出儒家对面子的重视,有时候甚至讲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3 血缘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及其看重血缘关系,这一点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认为中国人处理“己”和“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因此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对待与自己亲疏远近不同的人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越是靠近血缘关系的核心越容易被人们接纳,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远离血缘关系的核心,越容易被人排斥,就会形成疏淡的人际关系。这种对血缘关系远近的看重,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重视血缘关系,并把它扩大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君臣关系,加以拟血缘化。朋友往往以兄弟姐妹相称,不是同胞胜是同胞;在国家社会中,君臣关系也渗透着亲缘伦理,君主是国家的家长。这决定了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大,并且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同时儒家主张“亲亲有术”倡导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实施不同程度的爱。它所提倡的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有次序的差等之爱,是以父母姐妹为中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同时,儒家文化在社会等级上,严格区别亲疏尊卑,以此来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它所提倡的“尊尊”意思是位于低位者要尊敬并服从于高位者,而这种“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可以世袭可以和才能无关,这就形成了儒家所倡导的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等级制度。正是由于儒家文化中对血缘关系的看重,使得血缘关系仍是影响中国现代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既展示出好的方面,也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儒家文化有利于调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特征来促进现代社会的良好发展。例如儒家文化重视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越来越把物质放到第一位,使得越来越多的出现的自私狭隘,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应提倡儒家伦理强调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让人们认识到欺骗和失信与人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唯有取信于人才能在社会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强调良心沟通,以心换心,“治心重于治身”的一面,使人们注重道德能够并促使人们注重道德修养,行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也要同时提倡儒家文化中视和谐为人际关系中的理想状态,让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凡事做到谦卑有礼,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
另一方面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认识到儒家文化中不利于人际关系发展的一些因素,例如对于血缘关系的过分看重,其实是建立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当今社会将这种思想扩大化,则会导致在社会组织中从上到下人民可以随意安排亲属和亲信,编织关系网,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其糟柏,注入独立与合作并存,公私分明,平等交往等现代交际因素,使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文中叙述的几个方面,还体现很多其他方面,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特色。其中过程具体而复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论语正义[A] 诸子集成:1[C].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3]王晓霞,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J],南开学报,2000,(3)
[4]李伟民. 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 (2) .
[5]孙春晨.“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J]. 天津:道德与文明,1999, (1),
[6]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 社会学研究,1993, (4).
[7]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三联书店,1985.
[8]彭泗清.示范與回应:中国人人际互动的本土模式[J]. 社会心理研究,1998, (1) .
[9]翟学伟. 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J]. 江海学刊,1991, (2).
[10]左斌. 面子与睑——一项关于中国人典型心理的初步分析[J]. 社会心理研究.1993, (1).
[11]杨宜音. 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J]. 社会学研究,1995, (5).
[12]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