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区域地理识图方法与技巧

2014-04-29刘星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3期

刘星

摘 要:地理区域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具有兼容性大、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通过区域图的识别和分析,可以考查学生观察、判断、描绘、比较、分析等综合地理能力。如何帮助考生跨过这道门槛,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成为教师们成功教学的重要一环。就这一问题,探讨了高中地理中区域图的判别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区域图;活意事项;灵活教学

一、区域图考察的内容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事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位置、范围、自然、人文、时间、空间等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又包含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覆盖等。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特性的结合,地理事物也如此,它包括一般性的地理事物和特殊性的地理事物。所谓一般性的地理事物是该地区地带性的反应,体现地带性规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特殊性的地理事物则是非地带性的反应,是本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即贯彻共性的思维,又要教会学生具体分析个性的特点,才能避免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几类区域图的识别方法与技巧

地理区域图类型较多,不便在此处详细赘述,仅取其中典型的三种分析读图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等高线区域图

首先,要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等高线图有两方面主要特性:数量上的特性和形态上的特性。数量上,可以通过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进而可换算出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际距离。形态上,地表上每一种地貌形态都会在等高图上以不同的线条形态表现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以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其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是要扎实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如:同线等高原则,即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等高距全图一致原则,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高差相同等。

再次,要了解等高线表示的基本地形。用等高線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十分容易忽略的是用其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

最后,掌握等高线判读规律和不同等高线图的基本地貌类型,在此处不做一一列举。

2.自然带式区域图

这种类型的区域图是以自然带为基础,辅助以气候特征或其他一些区域性特点为载体来表现某一区域的基本特征。解读这一类区域图,首先,主要是根据自然带随纬度、经度和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配合水、热等基础影响因素,进而理解该区域的植被或景观的形成原因。同时,要掌握典型区域的自然带分布模式,最后,要能够分析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及成因。

3.地形剖面区域图

地形剖面区域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做的垂直断面图,它更能直观地显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沿纬线或经线方向的地形剖面图、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方向的地形剖面图、沿河流的地形剖面图、沿交通线的地形剖面图等。帮助学生熟知这几种分类,可以让他们养成自觉在头脑中绘图的习惯,再见到此类图形便会有亲切感。技巧方面,在解读此类地形图时,首先要进行“定量”分析,从纵坐标读出剖面线的最高点和次高点、最低点和次低点的海拔;其次要进行“定性”分析,从剖面线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弯曲走向和坡度陡缓等判断出具体的地形类型;此外,要能根据头脑中还原成的立体图像,引申出该地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三、区域图识别的注意事项

1.潜心琢磨,分类归纳

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学会仔细辨别,分类归纳。分类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具体类型的一般规律,简化学习的复杂性。

2.灵活教学,重视画图

所谓灵活教学,是指教师不能一味地只读课本,要用工具、模型说话,更要让学生学会画图,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之间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亲手绘制还原出地形,在头脑中形成空间立体感;在教授中国各行政区图时,让学生亲手练习画出省区版图,不仅可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更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独到的学习心得。

3.注重细节,养成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解读区域地理图上实在不为过,一些区域图仅仅通过一个细节就可以立刻判断出该图所标示的实际地理位置。

4.综合串联,形成体系

区域地理考察的不只是一张图、一组数据,它重在考查图像背后隐藏的自然风貌、社会人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这些知识孤立开来,要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综合相关知识,贯穿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联系看问题、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12-09.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校)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