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教学共同体建构初探
2014-04-29黄茂安
黄茂安
实施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办人民满意教育要求作出的积极回应。所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据教育均衡理论的研究,教育均衡的内涵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既有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经费、校舍、设备设施等配置均衡,也有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配置均衡;从教育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因此,均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体现的功效实质无疑是实现质量上的均衡,但是实现质量均衡的基础和前提应是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资源均衡配置的差距。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核心是人。毋庸置疑,在学校硬件、师资、管理等资源方面,学校师资是关键。教师乃学校之本、教育之本。联合国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教育复兴始于教师”的观点,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师。那么如何才能在尚未有重大体制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校长与教师交流的行政机制下,义务教育的学校用自觉行动去推动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级之间的师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呢?我国基础教育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教育共同体”运动,这可以以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来例证。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课题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团行动。“新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为我们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范式。笔者所在地为了顺应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于2011年11月成立了“城乡初中学校教学共同体”,即在县(区)级区域内,一至两所城区初中与附近(小)区域几所乡镇初中组建了教学研究与质量提升的组织网络发展群体,行政推动与民间行动相结合,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为美好愿景,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教学管理格局,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教学活动协作组织,达到教学质量的均衡、持续、高效发展。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一、管理一体,协作联动
实现管理工作一体化。成立共同体工作理事会,建立每月一次的共同体建设联席例会制度。由城区领衔学校校长担任理事长,各成员校校长担任副理事长,各校共同体工作联络人任理事。理事会成员除正常参加本校工作计划制订、教学业务研究、日常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考核等工作实践和研讨,每月至少一次到共同体其他成员校学习、指导和调研。在此基础上,参加各成员校轮流组织召开的共同体建设的联席例会,结合市局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研究并制订以考核奖励为主的共同体建设制度,统筹安排共同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协调解决共同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提出对共同体内各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探讨研究共同体内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实现共同体学校的决策互通,优势互补。共同体充分利用教育网、互联网,全面开放各校教育资源,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 “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确保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二、价值建构,内需驱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要成长为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应始终把教育思想的引领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践行自己作为教育思想领导者的责任,成为学校的价值领导者。通过自身良好的修养、崇高的教育信念、执着的追求,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升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凝结成学校的发展愿景,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去感召引领、驱动激发师生内心自我发展需要,开发潜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自身充分发展与促进学校发展的和谐有机统一。所以,好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期盼。那么,能否达成“管理水平一样高、师资素质一样优、教育质量一样好”的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则取决于当地校长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好校长也是一方教育发展的召唤。为此,共同体致力于研究如何精心打造“师者之师”“教育先行者”的卓越的校长群体,从思想修养、业务素养等方面入手,力求让每位校长从经验型、管理型走向智慧型、专家型,成立了“校长俱乐部”。“校长俱乐部”每月在领衔校活动。契合深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新课改同行,本着使校长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能力,准确而深刻地领会新课改“人本”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去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去多思索,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去多探索,努力找到自己的治校方略。通过选择校长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研究项目,进行专题研修,组织校长精心协同攻关,“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沙龙、论坛、学习考察等活动,切磋思想,融通感情、敞亮视野、提升认识,迅速形成整体联动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本校乃至一方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区域优质教育均衡的目标。
三、学科整合,基地推动
实现区域教学质量均衡,应促进教师自觉深化素质教育,以课程为依托,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之中。在新课改中以活动为载体,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于是,共同体着力研究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把薄弱学科的乡镇加盟校确定为该门学科的共同体活动基地,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探索教学学科共同体教科研合作新模式。除平时定期邀请学科专家讲学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组织教师读书、编写共同体特色教学资料以及通过“共同体交流平台”正常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外,共同体各校该学科教师定期在基地集中,按照学科活动计划,组织开展系列教学、教研及科研活动。以该校课堂为支点,进行集体备课,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通过“五课”活动,即说课、评课、听课、公开课(包括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竞赛课(包括优质课竞赛、教学比武课等),进行开放性教学研究,互启互动,激发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能在个人钻研、历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交流、感悟思想的碰撞,拓展认识的视野,加速推动教师的备课、上课等基本专业能力和业务理论研究素养的迅速提升,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以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教学的范式,打造高效灵动的课堂。这样既能迅速促使共同体成员校薄弱学科的快速改貌,也能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内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与研究能力,促使师资业务水平差距缩小,并向均衡趋势发展。各校之间在积极发展中互帮互促,教学质量也因此 “异彩纷呈”“造峰扬谷” 。
四、名师引领,对流互动
名师作为优质教学资源,是衡量区域教学质量优质均衡的重要指标。具有一定教学质量优势的共同体城区领衔学校,相对而言,也是名师汇聚和集中之地。如何发挥名师效应,促使共同体乡镇成员校尽快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群体,这是共同体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各共同体探索了如下模式:
(一)名师工作室。在领衔学校设立,由共同体内名师挂帅,开设名家讲坛、名师对话等活动,凝聚共同体各校具有共同教育理想、研究兴趣和个性特长的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研究,让更多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锻打熔炼出一批又一批名师,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二)帮扶支教。领衔学校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到加盟校进行组团式支教或派员驻点进行一定期限的帮扶支教。
(三)跟岗学习。联盟校定期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到领衔校进行组团式学习或派员驻点进行一定期限的跟岗学习。
帮扶支教和跟岗学习以“师徒结对”“教学伙伴”的捆绑互助方式展开,其中对流互动的驻点方式的期限短则一周,长则一学年。建立健全互助考评奖励机制,在岗考、评先、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照顾。对流互助着眼于“备、教、改、听、辅”教学的基本环节,以课堂为主要抓手,名师引领,同课异构,同台献艺,切磋交流,互助共促。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城乡区域教学共同体本质上是区域教育教学行动的利益集团,这是新形势下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自主探索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因此,研究建构“城乡区域教学共同体”灵动高效的运行模式,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自觉行动,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