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
2014-04-29葛裕群
葛裕群
摘 要:中职语文主題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明确职业化目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合作学习指导,发展职业化训练模式,构建出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具有可行性,总结了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出了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中职语文;集体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中职学校恰恰是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场所,语文又是学习与沟通的工具,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模块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探索的道路上“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依靠“职业为主”的优势,成为教学模式的首选。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理论及可行性,总结了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出了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理论及可行性
1.主题模块化教学理论
主题模块教学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就是一块“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具体的岗位工作需求出发,侧重于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实效作用,保证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本次研究提出的模块化教学理论,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就业人才需求的标准确定主题教学的模块化,即“主题模块化教学”。这里所指的“主题模块化教学”的“主题”,不同于现行教材编辑中的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主题——它们仅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就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忽视了对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主题模块化教学”也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每个模块突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强化一种素养,主要通过加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和职业修养三大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形成一体化学习体系,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2.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
“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是指以“育人为本、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指导思想,根据中职语文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结合中职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就业人才需求的标准构建若干个主题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教学。从这个理论上来讲,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有着较强的可行性。首先,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教材的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目标。其次,能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文学素养。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语文教学能够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二、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
1.设立单元教学目标
开展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首先要设立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单元内容布置任务,让学生针对一个模块的全部内容开展学习活
动,避免了传统单篇章课文讲解存在的诸多问题: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节约了课时,剩余的时间可以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单元内容提炼出职业培养方向,让语文学习内容与职业教育相联系。例如:根据教材内容设立“职场起点”的单元学习目标,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开展阅读教学。提出总体问题“职场起点要做好哪些准备?”然后再根据单元内部的课文提出相关的阅读问题。单元目标就是要这样设立项目问题,通过解决项目问题让学生最终解决单元目标。
2.现代化技术指导
教师针对单元目标提出了问题,但是学生解决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指导。包括:导学案的发放、课件内容的播放、音频朗读的准备、网络沟通方式的传递,这让学生借助现代化技术指导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例如:《二十年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更多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构建集体学习模式
为了实现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必须积极构建集体学习的模
式。第一步,要完成学习小组的分配。按照高、中、低的成绩组成小组,设立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职位。第二步,适当地指导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模块学习。例如:针对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课文《QQ经营粥铺》,文章讲述了温州的一个小伙子在全国首先使用QQ经营粥铺,居然一夜间迅速改变命运,让深陷绝境的小店起死回生。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然后分析文章背景意义。在合作过程中实际完成购买粥的行为,然后书写文章“职业素养与职业创新的重要性”,最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针对“小粥铺”的创业计划书。
4.职业化实践活动学习
实践是总结知识和实现知识运用的唯一途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将语文知识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从而引导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的崭新课型,这种在“做中学”的学习,既使语文听说读写四种应用行为的整合运用成为可能,又为“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职教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操作性,非常契合我国职教文化课改革的本质特征。在模块学习模式中,最后一步要完成语文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长期以来,语文作为基础文学素养教学内容,不受职业学校的重视,但是实践证明语文知识对于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完全可以在中职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入相应的职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张床垫》这节课时就要将这个内容整合到“诚实守信”的教学模块之中,然后根据模块学习内容开展口语表达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然后从诚信的角度来为自己未来想要就业的模拟企业进行诚信推销,然后以诚实守信为主线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成长道路。
三、中职語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1.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办学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都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所以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是高职毕业生满足就业要求、充分就业的根本保证。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具有“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特色的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行模块化的语文实践教学理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语文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类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除了进行课堂目标设计之外,还需要针对学校学风进行全面构建,一方面持续渐进地完成就业指导教育,将其融入语文教学模块之中。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就业辅导与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紧迫感,加强专业实践与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提高就业竞争力。
2.活用教材,适当编写校本教材
主题模块化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语文教材,为了保证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有活用教材的能力,注重精选经典课程内容,吸纳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紧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际,跟踪中外教育发展动态,使教育学内容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特点,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弹性空间,从而促成了接受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结合。例如:教学完阅读教学任务之后,必须要设立适当的写作训练和口才训练,因为口才与写作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也是语文与职业联系的关键。又如:教师可以根据新闻内容,随时传递职业成功的典范、案例和职业素养的先进案例等,让语文课堂更为精彩活跃。另外,教师也要组织本集体内的师资力量来编写出合适的校本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编写的基本原则要保证:选文新颖,梯度明确;指点示范,易教乐学;练习设计,富有层次;写作、口语交际,贴近实际,指导详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操作性强,配套教学资源,丰富立体,实用方便。
3.辅助教学,形成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辅助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学习。首先,要实现多元化评价。可以评价学生在听话、说话、写作、阅读欣赏方面的能力,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定位在能说、会说、善说上。还应该在定量上下点工夫,将学生的出勤、纪律、态度、方法、参与意识、书写作业以及学习努力和进步程度等纳入教学评价中,做到教学评价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其次,要联系职业能力进行评价。笔者走访了一些聘用中职毕业生的单位,如汽车修理厂、汽车4S店、大型商场、企业(主要是私企)等,发现他们的一些招聘条件不谋而合:懂礼貌,遵守纪律,头脑灵活,做事主动、耐心、细致,吃苦耐劳,语言和交际能力强,有基本的专业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工作。职业能力评价也要考虑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职业评价的方面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估指标体系上,必须凸现产学结合的指标和权重。
模块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容的灵活性,更利于实现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有效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便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总而言之,中职语文主题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明确职业化目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合作学习指导,发展职业化训练模式,构建出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全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彦彦.浅谈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8).
[2]张高宏.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