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积极表达的欲望
2014-04-29马金红
马金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通过交往,让自己融入社会,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明,实现个体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他们主动说,乐于说。
一、激发学生说
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生动。”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课文语言的贴切凝练美,形象生动美。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激起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日月潭》、《桂林山水甲天下》等有关写景的课文时,我都会先放映一些相关的幻灯片,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去欣赏过这些美景,但是通过这些幻灯片就能够让学生感受日月潭与桂林山水的秀美,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生能够边看图片边品味中华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如何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于文中优美的词语我往往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文中的语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且在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时还能不知不觉地将课文咏读成诵,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所以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可以在班级尽量创造生动活泼的语境氛围,平时我让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多看:天气的变化、有趣的书籍、有益的节目、季节的美景;用耳朵多听:新闻广播、实时报道、相声小品;用嘴巴多背:唐诗宋词、美文篇章等。比如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每天早晨在上课的前五分钟或者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述昨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叙述所看书中内容,开始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也有的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往往说一两句就闭口不语了。针对这样的情形,我先是教他们怎么说或者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说,对于敢说乐说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孩子们都能乐于说,敢于说了!
三、锻炼学生说
想象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有些课文的结尾读后给人以无限遐想。每当讲授这样的课文时我就会借机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学习《凡卡》一文之后让学生想象“凡卡把信塞进了邮筒,满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醒来之后,将会面临怎样的情景”。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凡卡》的情节,展开想象,复述训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在讲授《去年的树》一课的时候,我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情感中培养表达情趣。有了浓厚的情趣会使表达有声有色。这样在情感中使学生品味实现诺言是讲信用的高贵品质。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语调轻重快慢急促等不同的心理反映。这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表现的欲望和勇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不断地给学生们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所以都说过去枯燥无味的语文课这样就生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除了復述课文外,还可以学生让学生进行表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我让学生自主选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自编课本剧。除了要求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表演出来。有一组学生在表演狐狸看到乌鸦的肉时,抹着嘴巴,咽着口水,转着眼珠自言自语地说:“哇!这么大的一块肉,味道一定不错,我要想个好办法把这块肉骗到手才行……”只有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行自己合理的想象,故事才能被孩子们演绎得生动有趣味。在一组学生表演的同时其他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判,“小评委”把表演者的表情、语气等方面都进行点评,这节课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主动说,乐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