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扶”与“放”
2014-04-29姜丽美
姜丽美
一、扶——扶而不代
扶,指的是教师扶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讲述灌输。扶主要有创境设疑,启发点拨,深究释难,辅助示范四种方式。
1. 创境设疑。创境指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巧妙地设疑就会使学生疑而生趣,加之教师饱满的神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优美动听的语言、灵活的方法,更会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机。
2. 启发点拨。启发指的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联系旧知识,通过推导性迁移,悟懂原来不懂的问题,学会原来不会的知识。当学生读书抓不住要旨,或对问题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点拨的方式有:一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线索,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和点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在阅读教学中单独存在。
3. 深究释难。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果不够深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扶一下,以便加深理解,这种扶叫做深究,但对于文章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句段,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解释,以便学生进一步领会其深刻含义。
4. 辅助示范。学生朗读、复述、分析、查阅等方面,有时不够规范或不够正确,经过点拨性指导效果仍不佳,这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辅助示范,给学生加以具体指导或做出样子。
二、放——放而不散
放,指的是教师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但放要做到放而不散。放可分为默读思考、讨论质疑、查找求证、观察仿练四种方式。
1. 默读思考。默读是放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放的主要标志。默读应该在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有目的、带着思考性问题去读有关的课文内容。默读能够做到边读边思,质疑问难,自读自悟。另外,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能够进行大量语文实践活动。默读能力的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可使其终生受益。
2. 讨论质疑。讨论要在学生充分默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除了要使学生相互交换读书心得外,更主要的是要他们共同探讨解答难题。通常向学生提出的点拨或深究性问题,一般都要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大家共同解决。在讨论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各抒已见,发展求异思维。
3. 查找求证。查找主要指查字典、查资料。小学语文教学从二年级起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凡是能够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的,教师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高年级在阅读课文时,凡是遇到需要考证的地方,也要让学生自行查找資料,培养学生的考证能力和求知欲望。查找,主要是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重点句、中心句及问题的答案等。如,课文中重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教师提出的思考性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从课文中找出。从文中查找答案及重点词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的能力。
4. 观察仿练。仿练主要是让学生按照指定的学习方法进行读书练习,或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复述之后,让学生进行摹仿性练习。另外,为了巩固写作知识,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仿照书中的句子仿句,仿照文中的写法仿写片断。仿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仿练一定要结合阅读进行。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扶”与“放”是紧密相连、互相交融的。扶要做到扶而不代,放要做到放而不散,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