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与“练”的巧妙结合
2014-04-29朱秀坤
朱秀坤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及教者着眼训练点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学与练的巧妙结合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模仿
1. 模仿课文优美的语言。教學《葡萄沟》时,我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语言“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说或仿写,写一写学校花坛里的花,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欣赏感悟的同时,抓住了“读写结合”这个点,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
2. 模仿课文结构。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课文通过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写出了赵州桥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读写结合训练,如何利用过渡句承接上下文,写出事物的两方面特征。
3. 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或写作手法。《鲸》和《松鼠》都是写动物的说明文。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在学习完《松鼠》这篇课文内容后,我鼓励学生运用《鲸》的表达方法来对松鼠进行片段描写。
二、补空
课文中,作者往往因表达需要留下情节的空白,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节。如,《诚实的孩子》一文,讲列宁到姑妈家做错了事,撒了谎不敢认错,后来在妈妈的教育下他写信给姑妈认错。课文接着写列宁收到姑妈表扬他认错的回信、留下了列宁写认错信的情节空白。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代替列宁写封认错的信。这类习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续写
《穷人》是一篇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课文,文章通过桑娜和渔夫在极困苦的条件下,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突出他们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文章中贫穷的家庭、7个孩子给桑娜和渔夫带来了怎样的重压?他们后来的生活又会怎样?带给学生无尽的遐想。课堂上我抓住这个小练笔的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体验,续写故事,并要求用上本课学到的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画图
1. 画图助理解。《鲸》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言语的表达浅显易懂,一读就明白,无须多讲。于是,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动手按文段的描述,把鲸吃食、呼吸、睡觉等情景用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结果,大家在图画中都能突显须鲸的滤食以及齿鲸的扑食;须鲸所喷水柱直、细、高的特点,齿鲸水柱的斜、矮、粗的特点;鲸睡觉时的聚和受到惊动时的散。之后我展示学生们的图画,并作适当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效果比照书讲述更为显著,学生的印象亦更为深刻。
2. 画图悟情感。《长相思》一课中,随着那段悠扬的“故园畅想曲”的响起,柔美轻快的音乐马上勾起学生们愉悦的构想,我让学生写下自己想到的最真切的作者故园的一个特写镜头。于是一幅幅温馨的图画从学生们的笔下纷纷跑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令人留恋的画面之后,回过头来再与征途中“风一更,雪一更”的烦杂声响、恶劣环境一对照,那就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便泛了出来,学生怎会感悟不到呢?这一写不可或缺。
五、表演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处处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进思维活跃,便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生的内驱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表演、动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调动大脑及全身心的整体运转,促进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因为表演本身就具有创造的内涵:演可以创造性地表现文字内容,可从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变静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