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课堂添活力
2014-04-29徐广银
徐广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跨进了资訊发达的信息时代,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普及到城乡课堂。借助于多媒体,老师们将语文课堂演绎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求知若渴的学生可以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恣意徜徉,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尽情地舒展腰身,锤炼语文能力。这,是一抹十分靓丽的风景!
可是,也有些多媒体课堂走入了误区,或受制于课件切换梗阻,教学流程不畅;或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内容苍白肤浅……这些不如人意,应该促使我们从课件设计和教学设计理念两方面加以改进和历练,使信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契合,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一、多媒体课件应体现可交互
很多老师备课时设计好教学方案,然后按图索骥制作课件,对教学中的可变性缺乏预见。随着课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表达势必不会完全被预设,过于固定套路的课件,即使课前演练无误,到了课堂上,由于教学实际状况与设计步骤不吻合,教师难免手忙脚乱,仿佛走进了死胡同。教学流程不畅、间或出现卡壳,使宝贵的时间被浪费、预期的氛围难觅,课堂教学效益从何而来?
因此,对于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涉足未深的教师而言,要及早认识到学生能力、水平是有层次之分的,学生个体有差异,班级、校际间同样不均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过程具有突发性、可变性,课堂应该是人性、灵动的,是动态的、生成的。在这一理念下,将教学课件中的演示框架设为中心发散型,合理充分地设计链接、打通多个出口,使得殊途同归、灵活操控,根据教学总体流程周到考虑、提前熟悉课件,演练各种变化,课堂上便可以游刃有余。
二、多媒体内容应促成新发现
多媒体引入课堂,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多媒体的使用往往成为教学的亮点。学习语文,常令师生有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穿越了时空壁垒,架设起认知桥梁。许多用文字、话语说不清道不明,又无法亲历的事物,通过图片、声响、演示等手段,可得以展示,获得直观、具体、丰富的感知;整合了课外资源,拓展了阅读领域。有了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借助于多媒体的介入,课堂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拘泥于一篇课文。主题网站链接、相关文章节选,都成了可能。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知识面较之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姓“语”,图片、音乐、视频等只是一种媒介,其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
许多老一辈语文教育艺术大师虽没有炫目的课件,但是凭着对教材的独到把握、对学生的艺术引领,课堂上,孩子们一样兴致盎然,遨游在知识的殿堂如醉如痴。而后生晚辈避己之短,扬己所长,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上独辟蹊径,有所建树——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显身手。可是,目前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学课件的内容,只是将课文段落、网络资料搬家。我们不妨适当自我质疑,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图片、音乐,对于语文学习真的一定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么?个人觉得,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花哨却淡化钻研教材、教法,无疑具有缘木求鱼的味道。
基于以上认识,语文课多媒体课件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其使命应该是协助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第一,紧扣教学重难点,生成魅力课堂。
如,《荷花》一课的重点是感受荷花形、神之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这一重点如何得到落实呢?
片段一:感悟荷花的形态美。
1.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池塘里的荷花都有哪些俏模样?
生朗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图片出示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图。
2. 你特别喜欢哪种姿态的荷花?读给大家听一听,试着做一做这种姿势。(才绽开、全展开、花骨朵)指名请不同的学生说。
结合图片和学生的朗读、模拟姿态展示,教师鼓励性评价。
3. 除了这三种,荷花还有好多种姿态呢,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满池的荷花?
4. 小结:千姿百态的荷花令荷塘分外美丽!美美地朗读这一段文字。
片段二:结合图片和想象体会句意,感悟“冒”等词句的精妙:
1. 这小节中有个字用的特别好,让我们来读读这一句:
(出示文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 请大家读句子,看看这些冒出来的白荷花(出示荷叶满塘,荷花冒尖图片,配乐《琵琶语》)
3. 在优美的乐曲中,想一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
这一句还可以怎么写,说说为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
(据交流出示相关字眼)体会“长、探、钻……”等词的不同表达效果。
4. 作者就用了个“冒”字,从这个字眼中,你体会出那些神奇的景象了吗?生交流。
5. 荷花外表美,也因这份活泼而更美丽、更动人!荷花“冒出来”想做什么呢?
生看视频,想象,说一说:白荷花迫不及待地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一个小小的“冒”字,饱含着作者独运的匠心。通过观赏图片,引发想象,然后引导学生用换词法体会荷花生长的不同速度、情态、情感,使学生仿佛见证了一朵朵荷花出淤泥、见天日的渴望、调皮,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映现出荷花活泼、可爱的形象,再通过朗读把“冒”字神形兼备的特点表现出来,进一步的视频剪辑,使想象有所凭籍、有所拓展。这样,学生合理想象、生动表达得到了有益的锻炼。
第二,发掘课文的留白,活化思维语言。
课本是一个个例子,除了掌握基础知识、达成三维目标,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还需要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就是发掘留白,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
1. 理解课文的内容,触摸情感的脉搏。对人物、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如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三件事分别读完之后,我都给呈现学生这样的句子,要求填空、朗读并交流:“刘老师啊,虽然您失去了一条腿,但是您,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一咏三叹,横向,分别归纳了人物几个方面不同侧面的特点(链接于相应的重点句段);纵向,体会到作者逐层深入的匠心,感受了师生感情的深挚。
2. 把握句式的特点,创造优美的语言。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有许多美的元素,如学习《孔子游春》一课,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引导学生续写、仿写。
a.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是她( )。
b.水( ),它好像( );水( ),它好像( )……
想象的展开、语言的锤炼,老师须有效指导——这恰恰就是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工整的语句排版、充分的感情朗读,使句式结构特点得以明晰;美丽的自然风光图,温柔或雄浑、潺潺或激荡的水韵图的逐一呈现,无声地给予孩子们启发、引领,无需老师赘言,孩子原创的话语汩汩而来,说得尽情,议得热烈!
3. 由扶到放的引领,解读生命的本真。哲人眼中,尘世万物都有其理,我们的孩子也要接触人生朴素的哲学。例如,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破解了东坡只有雪松长青之谜,文章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可是,小学生对于这个道理还是一知半解,我设计了四道填空题:
1.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余载,不是,而是。
2.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不是,而是。
3. 同学间谦让点儿,不是,而是。
4.,不是,而是。
这四题,在文中业已揭示道理的背景下,学生先解读历史事件中的相通之处,然后过渡到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以上均可点击链接相关图片、资料)当学生能逐一联系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样的事例,意念中悄然进行着人生哲理的自我教育。
跨进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课件为小学语文课堂扩大了内涵,营造了诗意,增添了活力,成为一道越来越亮丽的风景线。愿我们抓住这时代的馈赠,不懈地探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优化阅读教学,为语文教学插上强健有力的翅膀,让师生共享更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点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