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材资源的“可塑性”

2014-04-29王霞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3期
关键词:可塑性语文课程课文

王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79-02

素养是平素的修养,即人们应该具备的修养;语文素养即指学生应有的语文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素養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中学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中学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

明确了目的和方向,又应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变为学生的实际所得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们:有的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死教课文;有的教师为发展能力而教——撇开课本,轰炸式的课外题海训练。前者让学生感觉语文无序无规律,学了此,不会彼——不会运用,不会自己解决问题;后者让学生淹没于题海,少了系统指导、有序整理,训练效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寻——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手中为什么要有一套教材?教材编写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教学中应如何将目标与教材有机结合?诸多疑惑,引发系列思考,带动不断实践探索,也带来“柳暗花明”时——这就是“立足课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适当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方能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一、课本阅读资源的利用:挖掘教材阅读资源,梳理知识,整理方法;课内教学有序突破,课外训练帮助内化,发展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语文素养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教学中应如何将目标与教材有机结合? 细析课文、知识、方法、能力素养几者的关系,: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知识需要方法,方法得到内化,形成能力素养。可见,几者的关系中,方法指导是是连接点。如何指导学生获得方法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获得方法的途径在哪里?教材,课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用好课文是关键。如何用好课文呢?——具体做法是:研究教材,通晓课文,梳理知识,整理方法;课文指导,有序突破;课外训练,理解内化。下面,我以小说阅读为例加以阐释。

1、挖掘教材阅读资源,梳理知识,整理方法,指导学生探究基本阅读规律

教材编写、课文的选择有它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过研究教材,可以看出文体安排的系统体系;对各文体的系统知识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学生形成该文体阅读能力需要的方法。

以小说阅读为例,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学习小说的切入点,落实好这三要素,也就读懂了这篇小说。如何分析三要素呢?通过研究具体课文,我发现:《孔乙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写法突出,《故乡》可以侧重环境描写运用作用的指导,《我的叔叔于勒》在故事情节、及借助分析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把握人物心理,抓住人物性格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

2、切入点的有序化,课内阅读教学有序突破

具体做法是:研究具体课文,通晓每篇课文体现该文体知识体系的侧重点,将各知识、能力点有序分至每篇文章,教学中具体指导,有序强化落实,分点突破。

以小说阅读为例。

《孔乙己》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指导上:(1)围绕孔乙己,小说写了哪些事?从这些事情的叙述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孔乙己?(2)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这些人物描写方法在文中承担着什么作用?(3)文章题为《孔乙己》,为什么要写“我”和丁举人?三个问题带动了学生思考;思考后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接受;指导后的整理归纳,使学生获得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分析、概括事件,把握人物性格(品质):(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品质):(3)分析衬托人、景、物,把握人物性格(品质)。

《故乡》侧重环境描写运用作用的指导:(1)环境描写包括哪两类?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来。(2)文中二十年前后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如何?(3)文章为何要写第74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一句?思考,指导,理解、接受,整理归纳,使学生获得了“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方法”——(1)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或表现人物性格等)。(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揭示)社会背景,更好表现人物,突出中心。

《我的叔叔于勒》在故事情节、及借助分析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把握人物心理,抓住人物性格有很强的指导性:(1)文章围绕于勒,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靠什么来串联?(2)文中“见于勒”部分主要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写菲利普夫妇的?从中你看到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思考,指导,理解、接受,整理归纳,使学生获得了“借助分析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把握人物心理,抓住人物性格“的分析方法;适当延展的写作,让学生懂得心理描写可以外向化、形象化,懂得心理描写要有层次的展开,要表现人物的行李变化过程。

3、外化促进内化,即课外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

扶着学生“走”了,还要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适当辅以课外练习,有序展开,滚动推进,帮助学生内化形成阅读能力。

二、因“读”导“写”的升华:挖掘课文,细研写法,以读导写,延展课外,发展学生写作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侧重于“有表达的内容”的指导。其实,“有表达的内容”的同时,掌握“如何表达”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指导“如何表达”的方法,向课文要方法是不错的途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还是以课文的挖掘、运用为例加以阐释。

初中高年级写作要求会写复杂叙事类文章,其复杂性如何体现?多人、多事、多线、多手法。没有实例,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中典范,是很好的示例。教学中,把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多人、多事、多线、多手法”这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可感,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如《背影》《藤野先生》是铺垫、线索运用的典型范文;《我的叔叔于勒》是教授学生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最佳范例:《故乡》的对比写法,可以成为指导学生积累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方法的例子等等。

三、挖掘教材资源的综合性,拓展学习空间,指导与实践结合,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而,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所给资源,用好教材资源,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如对学生“读“得能力的培养,除课文阅读外,教材还在“读的技能”指导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源——七年级下册,关于“读”提供了第12页《朗读的好处与基本技能》,第165页《朗读要注意重音》,第58页《朗读要读出感情》,第189页《学习默读、速读》,第200页《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教材所给资源简明、有序、易理解,辅以课文学习带动及实践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学生“说”得清晰、有感染力也有极大的促进,对学生“读”“说”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关于此要求,除课文阅读外,教材还在“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专题中提供了大量资源——综合性学习《微笑面对生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 “微笑面对失败”“学会善待他人”“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青春随想》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学会珍惜青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认识到“从小立志,有理想、有抱负,人人可以成为平凡岗位上的风流人物”。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思考“人到底应怎样度过一生”;《童年》让学生思考“该怎样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傅雷家书》让学生思考“年轻人该如何爱国,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充分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品德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会有极大的促进。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立足课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适当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猜你喜欢

可塑性语文课程课文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后c-Fos蛋白及结构可塑性改变的实验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转GDNF基因的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