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让音乐课堂五彩斑斓
2014-04-29杨猛
杨猛
摘 要:关注动态生成体现的是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想生成的精彩,必须做好精心的预设,但同时又不能为预设所拘泥。要做好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工作。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会让音乐课堂变得更真实,更精彩。
关键词:高中音乐 动态生成 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50-01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师生、生生在围绕文本展开的真情对话中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一、精心预设,机智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教学设计时,我们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生成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临阵不乱,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
二、平衡协调,突破难点
要把握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活动提供保证,生成教学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教学,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预设教学对待教学的态度相对来说则比较封闭,重视的是学生的集中思维。而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正是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中发展并逐渐提高的,二者要互相协调平衡才能真正将动态生成与静态的预设综合起来。
如《高亢的西北腔》预设:
1.课前播放视频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并跟随音乐哼唱歌曲。
2.教师介绍大西北——羊皮袄,白头巾,西北男人豪爽,能喝酒……
3.欣赏青海民《上去高山望平川》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
4.讲解歌曲的旋律的特点——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演唱时多运用方言、襯词衬腔、发声方法多位假声,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
5.多媒体展示,听赏山西民歌《刨洋芋》。你能想象出农民在劳作时的情景吗?注意“比兴”创作手法,你能举例说出我国哪首古诗也采用这种创作手法?
6.出示填空题:这是______地方民歌。说明该地区地貌特征是______,该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是______。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预设,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没有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还不够完善,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师还需探究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艺术实践方面重视得不够,教师还需不断想办法引导学生多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当我介绍“羊皮袄,白头巾……”学生不由自主地说“不就是阿宝吗?他唱的《信天游》我们都晓得,”有的人还主动地唱起来,这个生成,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让这个同学唱一唱,让学生自己来比一比同学和阿宝唱的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来总结西北腔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让学生对西北民歌音乐风格及形成原因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在前面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路从对音乐旋律变化的听赏层面上升到对音乐所体现的精神意境的欣赏高度上,最后再上升到对西北人民的欣赏与热爱,最终突破难点!
“预设”不能是静态的,“生成”则必须是动态的,只有真正地理解了二者的含义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会让音乐课堂变得更真实,更精彩。
总之,学生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我们深切地感悟到,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冯巍巍.对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07).
[2]江时权.加强预设,促进有效生成[J].中国人民教师,2011,(10).
[3]于华.精心预设,把握课堂动态生成[J].中国教师,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