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性与真实的绘本教学活动
2014-04-29沈秋兰
沈秋兰
摘 要:反思我园的绘本教学现状,笔者觉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构建高效、理性、真实的绘本教学活动。
关键词:绘本教学; 理性与真实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21-002
常常,我们在观摩朱静怡、应彩云、蒋静等特级教师的绘本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幼儿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精湛娴熟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她们的活动没有花哨,没有繁杂的手段,有的只是朴朴实实,如同家常课一般。
结合最近园部青年教师的绘本赛课,感觉教师片面追求形式,表面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偏离了理性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教师无法亲近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不能让幼儿静静地思考,独立地体验,幼儿无法享受阅读绘本的快乐与欣喜。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现象一:盲目的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直观胜于抽象。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总是想尽办法化抽象为具体,根据活动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好奇、有趣、好玩的场景,将教学活动中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以幼儿化的、最感性的、最具体的、最生动的形态加以呈现,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盲目、大费周章的为幼儿创设的场景,却引起活动的一片混乱,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小熊宝宝系列《午饭》
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围成一桌,身上分别贴小老鼠、小猫咪、小兔子、小河马的胸饰,每桌放一个饭盒,内装相应的食物(香肠、鸡蛋卷、炸大虾、饭团、三明治),盒上贴相应的小动物形象。
教师:我是小熊,小动物们,吃午饭啦!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儿:准备好了。
(教师带领“小动物们”到“小老鼠”的桌边,学习第一段故事对话。)
教师:“小老鼠,让我看看你的饭盒,好吗?”“小老鼠的饭真好!”
教师:小老鼠的饭盒里装了什么呢?你们猜一猜!我好想看呀!让我问问“小老鼠,让我看看你的饭盒,好吗?”你们想看吗?那你们也问问小老鼠!
幼儿:老师,我知道的,饭盒里有饭,还有菜。
幼儿:老师,这个里面还有汤呢?
(幼儿团团围住餐桌,伸手要去打开饭盒。)
……
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集中时间短,如何才能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效果更好呢?教师采用了情境阅读法,让幼儿在模仿故事情节中学会简单的对话,也懂得了有好吃的要学会分享的道理。于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扮演一个个小动物,进入“餐厅”吃饭,然而,教师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让幼儿入境,幼儿的眼睛个个睁得大大的,對饭盒里的食物十分好奇,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对话,活动一下子让教师无法掌控了。
现象二:繁琐的课堂提问
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幼儿作答,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活动效果。然而,在目前的绘本教学中,教师把握不住绘本的要点,不善于从整体设计提问,设计漫无目的、琐碎繁复、缺乏吸引力的“满堂问”,给幼儿带来的只是乏味,一个活动下来,常常是教师无奈,幼儿无趣,活动无味。
请看一位教师在大班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的课堂提问。
教师:看看我们班来了谁?
幼儿:小老鼠和大老虎。
教师:小老鼠长得怎样?大老虎长得怎样?
幼儿:小老鼠长的矮矮的、小小的。
幼儿:大老虎长的很大。
教师:你觉得他们两个关系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很好。
幼儿:他俩是好朋友,靠在一起。
教师:(露出失望的神情)真的吗?再看仔细一点。
幼儿:小老鼠站在高椅子上,他们抱在一起。
幼儿:他们头靠着头,是好朋友。
教师:(锲而不舍的继续“引导”)他俩真的是好朋友吗?小朋友再看看他们的眼睛……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觉得他们两个关系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目的是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小老鼠和大老虎之间微妙的关系,虽然紧紧的靠在一起,但眼睛却互相分开。但由于幼儿的经验有限,他们的回答让教师大失所望,而老师却紧紧追问,不罢休的继续“引导”,在这里,教师以自己预先设定的问题和答案统治着教学的全过程,形式上师幼在一问一答进行着对话,但实际上幼儿已经毫无兴趣,教师的耐心“引导”已经毫无意义。
现象三:泛滥的表扬评价
新《纲要》倡导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要采取积极、肯定、有效的评价。所以,许多老师在活动中为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习惯于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去评价幼儿,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一些教师对这样的评价理解的过于偏激,甚至走向极端,使教学活动虚假、牵强,不够真实。这种做法表面上做到了赏识幼儿、激励幼儿,实际上幼儿的一些不足被掩盖了,导致幼儿的发展停滞不前,迷失了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表扬没有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让我们看一个中班绘本《彩色的鸭子》教学片断:
(幼儿在教师的集体导读后自主阅读绘本的后半部分。)
教师:鸭妈妈想了这么多美丽的事情,真的能生出一堆彩色的蛋,孵出彩色的鸭子来吗?
幼儿:能的,鸭妈妈生出了许多彩色的蛋呢?(鸭妈妈梦见自己生出了彩色的蛋。)
教师:嗯,你看的挺认真的,还有没有补充的?
幼儿:然后鸭妈妈就带着彩色的鸭子去旅行了。(鸭妈妈梦见自己带着彩色的鸭子去旅行。)
教师:你从哪一页看出来的?
幼儿:我从12、13页看出来的,鸭妈妈和小鸭子一起去旅行。
教师:你真聪明,看的真仔细啊!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赞赏性的语言已经不自觉地成为幼儿园老师的口头禅,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课堂语言,不管幼儿回答得正确与否,一概是“你真认真”,“你真聪明”,这些泛滥的表扬评价不但不能给幼儿恰当的提醒、引导和纠正,反而贻误了幼儿对绘本的正确理解。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语应准确、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如“这些彩色的蛋真的是鸭妈妈生的吗?有不同的意见吗?”“你从这12、13页看出鸭妈妈和小鸭子一起去旅行,那14页白色的蛋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无需对幼儿的每个回答都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而应依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些贴切、客观的指导语,更能让幼儿了解了自己还需努力的方向。
反思我园的绘本教学现状,笔者觉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构建高效、理性、真实的绘本教学活动。
本文系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绘本阅读的有效导读策略研究”(编号:1101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