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的方位文化
2014-04-29杜博
摘 要: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下,“东、西、南、北、中”不仅仅是表示空间方位的五个词那么简单,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与礼仪尊卑、褒贬隐喻、情感悲喜相关的方位文化。这种方位文化对中华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东;西;南;北;中,方位,文化
作者简介:杜博,性别:男,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研二。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东、西、南、北、中”这些方位观念就有着独到的认识,认为“东、西、南、北、中”不仅仅是表示五方方位,与尊卑、阴阳、兴衰等也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方位文化,比如我们称请客的人被称为“东道”,称人去世为“归西”,盖房子时讲究“坐北朝南”,连我们自己国家的名字也称之为“中国”。可见这种方位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思维观念的影响是多角度而全方位的。
下面,本文将从星宿、五行、兴亡、四时、颜色、阴阳、尊卑等角度,以 “东、西、南、北、中”这五大方位中的各个方位为切入点,对中国的方位文化进行考察。
一、“东”的方位文化
东,《说文解字》:“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1]字形上看是“日、木”会意,表示日在树丛中。由于太阳自东而升,故而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刚升起时看上去像是挂在树木中一样,故而把这样的用这个字来表示太阳升起的方向。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太阳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地方,因而东方对于华夏民族而言具有极高的地位。《吕氏春秋·孟春季》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于东郊。”[2]古代极其重要的迎春典礼就是在东郊举行,而司春之神也被称作“东皇”,可见“东”的地位极其尊贵。从五行上看,东为木,木就是生长的含义,故东也主生,主青,东在天上对应的是东方的青龙星宿,而在地坛里,青土也是东方土地的代表,青色是生命的颜色,因而东也就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气息。
东主阳,因此和男性也有了联系。《陌上桑》里,[3]秦罗敷就用“东方千余骑”来形容自己的夫婿。在古代,太子居住的宫殿称为“东宫”,而男子居家也常住在东厢房,如《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君住东厢,任意选之。”[4]这里住在东厢房的“东床快婿”就是王羲之。东主尊,《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5]意思就是说周人在东郊养国老,将尊贵的国老置于东郊侍奉,可见东方代表了尊贵的意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6]这里的“东向”意为面向东,在座次上,坐西向东也是最为尊贵的。东还表示主人的意思,《礼记·曲记》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可见把“东”和“主”并列而论,于是我们也把房主称为“房东”,雇主称为“东家”,请客成为“做东”。
二、“西”的方位文化
西,《说文解字》:“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日落之时,时间已晚,鸟归林中栖巢,因而把这一时刻太阳所处的位置称之为“东”的对立面“西”。可见“西”这个词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表示日落的时刻。在文化意义上,“西”可谓是处处与“东”相反,在五行上,西主“金”,此外还主秋,主死。秋天之时刮起了西风,又称为“金风”, 西风是肃杀万物之风,而“金”就是用来铸造兵器的,代表了杀伐的含义,而古人也常常选择在秋季发动战争或处决囚犯,如“秋高马肥,虏必再至”[7]、“秋后问斩”,所以西主金、主秋、主死,人们也称死亡为“归西”、“上西天”。在星宿上,西方的星宿是白虎星宿,西也主白色。在古代,白虎神主掌杀伐死亡之事,如《水浒传》里的林冲就是误入“白虎堂”。[8]
与东相反,西主阴、主女。曹植《杂诗》称:“西北有织妇。”[9]李清照《一剪梅》也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10]可见女性所处的方位常常是西侧。西还带有卑的含义,《礼记·王制》还记载:“养庶老于虞痒,虞痒在国之西郊。”庶老位卑,因而养于西郊,《史记·项羽本纪》还记载“张良西向侍。”在座次上,面西是最卑的。除此之外,西还代表凄凉、悲伤的含义,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斷肠人在天涯。”[11]这里的“西”就是用来表现一种哀伤、落寞的情感。
三、“南”的文化含义
南,《说文解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意为草木在南方承受了的充足的阳光,长得枝叶繁茂。班固《汉书·律历志》称“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12]因而南主夏,主生,在五行上对应的也是火。我国古代称山南水北则为阳,因为我国在地理上处于北半球,山南坡的植物可以接受长时间的光照,因而长得茂盛。而夏季也是一年四季中光照最为充足之时,古人认为“东”为“物生之所”,而“夏”为“物长之处”,故用南来代表夏。在星宿上,南对应的则是南方的朱雀星宿,朱为赤色,故南主赤色,朱雀是一种代表幸福长生的灵物,是不死之鸟,也体现出了“南”含有“生”的内涵。
南主阳,《素问·异法方宜论》称:“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13]南面既是阳面,故中国人都喜欢向南而居,认为这样可以吸取阳气,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因而只有“南山”才有“不老松”。南主尊,坐北向南是尊位,帝王见臣子,上司见下属,长辈见晚辈,都是面向南方。古代帝王在上朝之时都是面向南方,因而把称王叫做“南面为王,”而帝王的统治权术也被称为“南面之术”,如贾谊《过秦论》中就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14]可见南代表了一种尊贵的方位文化。
四、“北”的文化含义
北,《说文解字》:“乖也,从二人相背。”“北”是会意字,像二人背对背型。作战时,败退者往往背对敌方,故“北”引申为败退之意,,作战失败被称“败北”,追击残敌被称为“逐北”,南为正面,故其相对的背面就是北。北主死,太阳的运行轨迹要经过东、南、西三个方位,唯独不经过北,所以北被认为具有“恐惧、黑暗、死亡”的含义,在古代,埋葬逝者的墓穴也通常在北,如《礼记·檀弓》:“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而中国古代著名的墓地“北邙山”也位于洛阳的北郊。北主冬,与东、南不同,北风是寒冷的,如《诗·邶风·北风》称:“北风其凉,雨雪其雾。”[15]因而北代表了一种寒冷、阴暗的气候。在五行中,北主水,主黑色,同时还对应北方的玄武星宿,玄就是黑,而玄武是一种由龟蛇共同组成的灵物,由于龟与蛇都擅长在水中活动,故玄武被古人看作水神,同时也使得“北”具备了“水”、“黑色”的文化内涵。
北主阴,故女性和北方常有联系,在古代,北堂是女人起居的处所,韩愈在《示儿》中称:“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16]北还主卑微,与南相反,如苏轼《三月二十九日》:“南陵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17]体现了一种尊南抑北的文化心理。
五、“中”的文化含义
中,《说文解字》:“内也。从口。”本意是中心、当中、不偏不倚之中的含义。在五行里,中对应的是土,同时主黄色,“中央戊己土,色黄。”古代华夏先民建国与黄河流域,认为自己“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古人认为中国为“中央之国”,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观念,这种“尚中观念”和对土地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18]由于“中主土”,而生长万物的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故人们对于“中”的崇敬心理是最为强烈的。由于古代中国建国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土地又为黄色,故中主黄色,而黄色成为了尊贵的象征,在古代,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戴黄色的衣物,民间百姓是不被允许的。
此外,中还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古代代表着皇权,一些朝代将自己的都城命名为“中都”,在今天,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也称为“中央”。另外,中还代表着“中庸之道”,由于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中庸、和谐的思想,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世,达到国家的治理,这种思想都具有极深的影响力,它既有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积极方面,又有保守落后,阻碍进步的消极一面,这种“中庸”思想也已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性格之中。
六、小结
中国的方位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究其产生根源,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中华文明史一个历史悠久、极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方位是自然界里至关重要的基本属性,因而方位观念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维观念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行、无色、四象、等文化内容。因而,发达的农耕文明是中国方位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二)“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作用下,人讲求与大自然融合起来,如《周易》稱:“人与天地合其德。”“东、西、南、北、中”本是自然方位,但在“天人合一”的民族心理的作用下,人们讲求把五方方位同自身的思维观念进行融合,进而使得这些方位带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故“天人合一”这种民族心理是中国方位文化产生的精神基础。对中国的方位文化进行更深入地探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戴德、戴圣.礼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9] 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 赵义山.元曲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 姚春鹏(译).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 闫振益(译).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6] 孙昌武.韩愈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7] 苏轼.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 道尔吉.汉语方位词的文化涵义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