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的地理课堂
2014-04-29陶静静
陶静静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笔者认为要做到“五实”,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做一些改变,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一、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检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体系前后关联的熟悉程度、对学生认知的把握程度,它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与描述,可以使学生通过解读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区分重点和难点,明确在这节课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师的每个措辞都必须精雕细琢,尽量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了解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列举、熟悉、描述”等;理解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理解、区分、识别、识记、比较、知道、解释”等;应用层次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判读、会画相关示意图、设计、评价、总结、探讨、研究、归纳、学会”等,这些词语有助于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的学习目标是:①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②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干旱的自然特征及形成原因;③能够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并熟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把地理实验等研究性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在必修一的教学中,有些地理原理比较深奥,让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验的可信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在教学人教版“褶皱”时,笔者考虑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及褶皱的实践意义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①实验器材:蔗皮、海绵、装有水和油的封闭管子。②实验过程:甘蔗皮内侧向上演示背斜,引导学生观察其顶部的变化,试着用背斜顶部受力方向说明“背斜成谷”的原因;用海绵演示向斜,引导学生观察其槽部的密度变化,试着用向斜槽部受力方向说明“向斜成山”的原因;用封闭的管子演示背斜、向斜,引导学生观察(水、油、气)的位置,试从密度角度解释为什么背斜储油和气,向斜储水。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恰到好处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斯宾塞主张“教育应该是快乐的”,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快乐的教学活动。如人教版“山地的形成”这部分主要列举了三种山的形成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大问题。笔者把它设计成一个国内旅游线路,由东北长白山(火山)向西南到华山(断块山),再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褶皱山),最后研究青藏高原的交通线。整个旅游線路的设计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的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由易到难,把分散的知识通过旅游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课本上死板、抽象的山地知识灵动了起来,让学生在游玩中收获了知识。当然,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
一个灵动的课堂离不开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成就一节好课,打造一堂灵动的地理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