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4-04-29陈香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陈香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观察组53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患儿采用外周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儿采血时的疼痛程度、采血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采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且新生儿疼痛程度小,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92-0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工作一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由于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常常需要采血操作,但是由于新生儿其静脉血管非常细小并且其血管充盈度较差等问题而导致新生儿采血过程当中经常出现新生儿疼痛、反复穿刺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等问题[1]。对新生儿采血时采取股静脉穿刺采血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并且在采血过程当中容易引起新生儿疼痛程度严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等情况,因此需要寻找到一种安全且可靠的采血方式应用于新生儿采血工作当中。本研究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例、女婴例,平均年龄为(14.7±5.4)d,平均胎龄为(37.2±2.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764±172)g,其中肺炎患儿49例、败血症患儿22例、缺氧性脑病患儿18例,其他疾病患儿9例。将98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3例、对照组45例。经比较,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患儿采用外周静脉采血。外周静脉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患儿平卧,医护人员将患儿穿刺侧的手放直,用左手拖住患儿的肘关节后方,用手指即将患儿肘关节下方5cm处托紧,用右手指腹触摸患儿的肱动脉走向,以确定好穿刺的位置。对患儿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注射器连接5号皮头针,以20~45°的角度进行穿刺,回血之后再采取常规的固定方法进行固定,以抽取出检验所需要的血流。抽取完毕之后对穿刺孔进行加压处理,维持时间5min左右,止血完成之后再及时松开以保持患儿的血液流通正常。

1.3 观察指标

运用VAS疼痛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患儿采血时的疼痛度,重度疼痛评分:7~10分;中度疼痛评分:4~6分;轻度疼痛:0~3分。比较两组患儿一次采血的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如标本凝血、标本溶血、患儿呼吸暂停以及血肿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的比较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的比较情况见表1,观察组轻度疼痛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儿一次成功率与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儿一次成功率与不良反应的比较见表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血流大部分分布于内脏、躯干等机体部位,再加上新生儿其血管小、血管的充盈度较差等原因,加大了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血的难度。进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有诸多问题存在,者主要是由于股静脉以及股动脉与神经并行,在新生儿采血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导致新生儿动脉以及神经的损伤;此外,由于机体股动脉其部位相对较深,使得临床工作中一次采血成功率大大降低,而进行多次穿刺采血又将引起新生儿血管的损伤而导致血栓的发生;而股静脉属于机体的大血管之一,在采血过程当中穿刺不当将导致新生儿血肿的发生,因此股静脉穿刺采血使得新生儿护理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寻求一种安全可靠且行之有效的采血方式[3-4]。

与传统的采血方式相比较,外周动脉采血其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一名护士便可以完成整個采血的过程,并且通过一次采血便能够获得足够的血量,能够满足临床工作中的处理需求。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轻度疼痛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且新生儿疼痛程度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薛巍.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5): 52-53.

[2] 周芳. 桡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 120-121.

[3] 郭晓兰. 新生儿桡动脉在采血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 2012, 10(24): 55.

[4] 徐慧颖, 陈红武, 方晓英, 等.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4): 126-127.

猜你喜欢

新生儿护理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