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4-29何莲云
何莲云
摘 要:数学学习是一项数学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分析了开展趣味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巧妙运用启发法与发现法,提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通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趣味教学;启发法;发现法;思维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提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品质有不同的表现,它在灵活性、敏捷性以及独创性方面有所不同。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环境,让学生学会自由思考及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维,让他们学会发现、探索及
创造。
一、开展趣味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的源泉,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圆柱的侧面积”这一节时,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以及独立操作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借助圆柱体模型进行观察,推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公式。学生通过我的正确引导,将圆柱学具打开展开,经过观察与讨论之后,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公式。此后,我再提问:“认真观察,总结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的形状。”提出这一问题以后,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有的学生猜是长方形,有的学生手拿自己的圆柱体边演示边说:“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側面积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课堂上,教师进行直观演示,学生再动手操作,变抽象、枯燥的教学为具体、形象的教学,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二、巧妙运用启发法与发现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还要准备一张圆形的纸片,老师示范如何对折,再让学生将圆纸片进行对折,然后打开,继续对折,继续打开,循环往复多次,再让学生回答:“在圆纸片上能够观察到什么”。学生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想在圆纸片上看到问题的来龙去脉,弄个水落石出。学生回答:圆纸片上有折痕。还有的学生回答:圆纸片上有许多条折痕。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仔细观察的重要性。这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鼓舞,积极发言:圆面上的全部折痕经过一个点,并相交,折痕两侧的图形是完全重合的。此时,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查看交点称作什么,折痕又是什么,学生及时找到答案并加强记忆。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同一个圆中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老师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对自己手中的圆纸片与同学手中的圆纸片进行测量,得出直径和半径间的关系,学生总结出自己观察的结论。画圆时,老师先不教画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在操作圆规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且能够发现画圆的方法与步骤。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都比较活跃,积极动手,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思维。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与讨论中总结出结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通小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的目的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能够分析现实社会,并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学科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习“百分数”这一节时,对于利息、税收以及奖金的计算问题,还要对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的比例为23%进行说明,结合中国的可耕地与世界可耕地比例为7%为例做恰如其分的说明,并进行环境教育,结合实际,这样在学生学会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了解了社会。
在收集与整理数据中,清晰地了解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将数与量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工具,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一方面的兴趣和态度变通小学生的思维。
实际上,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不能只停留在数学学习方面,还要对数学的应用有所加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实际问题,学会自主探究,能够在数学角度完成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运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做到乐学、善学,并能够学有所得,不断地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加以培养,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小
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玉梅.选择创新解题思路的几个途径.数学教学研究,2002.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