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4-04-29焦仁宝王桂莲
焦仁宝?王桂莲
摘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解析了翻转课堂的内涵和构建的原则,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旨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探索途径,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或典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68-02
近几年,我国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录取率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毛录取率已达到38.7%左右。[1]国家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目标,但随着本科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生比严重不足与失调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培养出来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缺乏足够的竞争力。[2-3]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成果,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弊端,如大部分知识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实效性,教与学的过程单一,工学结合不紧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施,如何切实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便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高校及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式,使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本文对翻转课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构建原则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自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012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教育界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的内涵,就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中,教师提供录制或现有的优质微视频、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测试,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答疑解惑、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交流学习心得等活动的一種新型的教学模式[4]。同时,也有教育研究者提出,翻转课堂并非完全以微视频为核心,其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5]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探究式学习和基于项目教学法带来的学生主动学习[6]。
2.翻转课堂的构建原则
翻转课堂以“知识吸收与内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平台→微视频→项目→企业的无缝对接→职业,切实做到了专业与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学中成长、成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与就业的大学教育宗旨。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以下原则: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的教学理论;尊重大学教学的规律和目标,必须在尊重教学规律、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和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同时,通过实际的项目或任务完成教学目的,以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作用又互为条件。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营造,学生在教师的辅导答疑和指导下亲身经历或参与实际的项目,可以进一步起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认识与梳理的作用,从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7]。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培养和塑造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专业的特色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的不同特点设置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目标的不同分为横向目标、纵向目标和综合目标。横向目标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纵向目标实现高校的教育功能;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与专业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上述三大目标,要对教学内容体系、创新项目及环境、师资团队建设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路线。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完善传统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作为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情境下的教学任务和开展教学,有利于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更新与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技术的应用、职业能力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为核心。同时根据企业需求、行业的动态、岗位设置及技能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对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编制进行微调,始终强调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研究和专业技术兼备为宗旨,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追踪机制。
(2)创新体验项目的设计来源于教师的横向课题、纵向课题、自拟的课题、企业的实际项目以及承接技术服务项目。
(3)师资团队建设。在创新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践技能环节的指导者,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及培养与教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事教学和指导实践任务的教师不仅具有承接和指导项目、完成各种教学环节的能力,更应该是一支具有创新性、专业技术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培养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单调和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激发。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教师以精心设计和录制的微视频上传到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中,供学生课前(第一课堂)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和测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有选择地录制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图1为基于翻转课堂培养模式的框架,在该教学流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改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课堂上(第二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疑惑,完成专业核心知识的内化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讲解与课程相关的延伸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能听到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有益处的。课后(第三课堂)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的思维历程,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养成创新能力和塑造综合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创新不是凭空的想象和臆造,而是来源于學习的过程和实践。因此,搭建创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平台中学生可以以实际的项目进行练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平台与企业的结合,这样练习的项目具有挑战性的实际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灵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掌握创新方法,从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启发、激励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即培养能够读懂项目、做项目而不是掌握单一某种职业技能的人才定位。将课前和课中学到的技术知识应用到课后的创新实践之中,提高了创新的科学技术含量,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项目。
四、结语
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对于创新教育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全国各地区、各高校正大力开设各类大学生创新培训和教育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目标,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创新教育的文化氛围与实践环境。翻转课堂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情境中完成的一种主动式的教学组织方式,项目驱动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将学校、企业及行业结合在一起,构建了创新平台融教学、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对于学生有利于实现就业,既善于创新、乐于合作、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又敏于行动;对于专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育;对于学校有利于实现校企结合,完成教育的目的,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梁兵山.高考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提高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联系[J].经营管理者,2013,(14):355.
[2]李昀芸.基于教学的包装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3]韩晓莉.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工作室化教学法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1):150-152.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5]关中客.颠倒教室究竟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5):19.
[6]金陵.“翻转课堂” 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9):18.
[7]杨珺,袁仲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4-3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