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灾为何总靠军队出马
2014-04-29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芦山地震,军队一马当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救灾传统。鲁甸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更派出了四千名官兵。在中国,军队官兵救灾何以成了天然的责任?中国人眼中的常态又是否符合国际惯例?
军队抱着打仗的心态救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5小时后,沈阳军区某师接到救灾紧急命令,成为赶赴灾区的先头部队。大批部队在震后30小时内陆续赶到。32年后,汶川大地震发生第13分钟,军队启动应急机制。十多万大军陆续投放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
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从2010年玉樹地震,到2013年芦山地震,历次重特大灾害救援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总是毫不例外地成为“先头兵”和“主力兵”。这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军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数时候,军队也是在这类行动中得以经受战争般的后勤演练。如今,这已成为中国特色的救灾传统的一部分。
设备跟得上救援节奏吗 除了精神和勇气,中国军队在重灾救援方面的技术装备也在每次的行动中得到检阅。2008年汶川大地震,军队派出了上百架直升机,然而在重大的伤亡和复杂的地形面前,这样的设备远远不足。
我军现在装备的直升机数量并不多,我国幅员辽阔,并不是每一个地级市附近都驻扎有陆航部队或空军直升机部队。此次地震,昭通地区周边就没有陆航部队,投入救援的直升机来自13集团军陆航旅,该部驻地在成都附近,地震前刚好有一个分队在云南进行外训。
相对军方直升机主要承担战备训练,执行救援本来就是警用直升机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我国的警用直升机配备相对落后。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仅有41架警用直升机。全球有4000多架警用直升机,美国约占一半,日本也有百架之多。要想在未来地震等灾害救援中解决重伤员运送问题,或许应该更重视警用直升机的作用。
军队何以成救援中坚力量? 中国国防部去年在一份有关军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报告中说,解放军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承担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报告称,在解放军应急办公室的协调下,中国已组建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空中紧急运输服务队等9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报告将上述活动列为军队的第三优先职责,仅次于捍卫国家主权和打赢战争等传统军队指责。
“军队不仅仅是用来打仗的”,这种观念不仅是在我们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心目中,在民众心中也是这样。而中国的军队出现在救灾现场的时候,也是以打仗的心态去执行多样化任务的。因此,即使在面对危险、死亡的时候,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官兵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行动当中。作为目前国家最有组织、最有纪律的一支力量,军队成为应对这些灾难的主体力量,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实际上,在国外,大多数时候,军队并非救灾的专业人士。尽管外国的军队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也会出现在救灾的现场,但在救援活动中很少起主导作用,因为西方有众多专业的配备齐全的民间救援组织,军队主要承担的是交通运输,燃料供给,维护秩序。
综合摘自《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