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4-29员聪敏
员聪敏
【摘 要】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40例, 对照组纠正脱水、维持水电介质平衡,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用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良好疗效,且给药方便,安全度高,疗效迅速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法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2-01
小儿秋季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的儿科常见综合病症。多发病于秋末冬初。发病急、进展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多为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稀水便,,一次量多。半数患儿有哭闹,腹部可闻及肠鸣音,排便呈喷射状。部分病例可有发热、持续腹痛、排粘液便甚或脓血便,伴里急后重。严重病例常伴频繁呕吐,有厌食、发热、烦躁、萎靡等中毒症状,有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容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我院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原则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儿中符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中急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而确诊的1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其中住院60例,门诊6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1岁以内32例,1~2岁52例,3~5岁36例。病程最长9 d,最短2 d,平均5.4d。对照组40例,其中住院18例,门诊22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岁以内16例,1~2岁12例,3~5岁12例。。病程最长11 d,最短2 d,平均6.1 d。两组患儿均有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或黏液便。。症见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急迫、气味秽臭、精神食欲差、乏力、口渴、烦闹、小便少、舌质红、舌苔黄腻。其中伴呕吐42例,伴发热56例。均有不同程度脱水,无明显中毒症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根据脱水情况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同时根据病情予以退热、止吐、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 g,黄芩8 g,黄连5 g,苍术10 g,茯苓12 g,槐花10 g,赤芍10 g,丹参12 g,木香10 g),1剂/d,水煎成100 ml,保留灌肠。对照组以适温的生理盐水30 ml加蒙脱石散3 g为比例配置,保留灌肠。治疗组和对照组保留灌肠均取:小于1岁每次25 ml,1~2岁每次40 ml,大于2岁每次60 ml,两组灌肠药物保留15 min以上,1次/d,3 d后观察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均值和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期间观测并记录患儿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具体症状缓解及消失的时间;将治疗前后观察与检验结果进行比较,以便综合判定疗效。临床治愈:大便次数、性状及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2.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有效率为77.5%。二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症状改善情况的对照观察中,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性状、减少腹泻次数、异常生化指标的恢复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5)。
3 讨论
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多,胃肠道负担重,但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婴幼儿的消化道比較敏感,饮食,不耐受碳水化合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及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等,则易引起婴儿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
针对这些病理特点,单纯的抗生素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相反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迁延或加重腹泻。对症采取中药灌肠法佐治,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患儿疾病的特点,从肛门灌入或滴入肠腔,可以让中药直达病所,通腑泻热,润肠通便,使邪毒排出体外,同时也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可增进疗效,缩短病程。中药灌肠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有实用价值的给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一、给药方便:患儿因输液困难,口服中西药物困难,方药即使对症,因难服用,也难奏效。根据病情,辨证用药,直达病所或经直肠粘膜吸收后再布散全身,以发挥整体和局部的作用。二、疗效迅速: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提高疗效,因为直肠给药吸收与口服给药吸收总量的比值是15,与静脉吸收的总量无区别,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比口服给药增加100%,所以,中药直肠给药能加速起效时间,提高疗效,且药汁可通过灌肠,直达病所,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和肝脏的破坏而降低药效,而且用药量少,浓度高,起效快,疗效好,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三、安全度高,操作简便:因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可避免或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损害。四、适应范围广:解决了部分患儿对口服给药的不依从性、对静脉给药的恐惧心理,缩短就医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深受家长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