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
2014-04-29[北宋]苏轼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4年37期
[北宋]苏轼
【诗词展示】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鉴赏品析】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由京城外调,六年之内辗转奔波、颠沛流离,政治上受到压抑、久不得志,生活上也是寝食难安、无固定栖身之所。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苏轼写中秋月,“溢”“清寒”等字的使用可谓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
后两句衔接自然,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相对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为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诗人从当年当夜推想到次年中秋,自然地归结到别情离绪,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达标练习】
1.众所周知,“银汉”原本是无声的,诗人在此又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此一笔?
2.用“玉盘”来比喻明月可以让你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这种比喻写出了明月怎样的特点?
3.本诗的第三、四两句构成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